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九十年发展历程中,后勤管理始终是科技创新的“先行官”。从建院初期的简陋实验室到如今12万平方米科研用房、386万平方米资源圃的现代化科研矩阵,后勤管理处以“一核两翼五提升”战略为引领,近20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超14亿元,将后勤保障的“服务力”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书写了一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从“跟跑配套”到“领跑支撑”的蜕变史。
一、锚定“一核两翼五提升”,构建强院建设新格局
(一)战略引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
“一核两翼五提升”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战略框架:“一核”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两翼”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五提升”涵盖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成果培育、社会服务。后勤管理处紧扣这一战略,将科研平台建设作为部门的首要任务,系统性推进科研用房、资源圃、试验基地等硬件升级,为水稻、甘蔗、蔬菜、热带作物等学科提供强力支撑。
(二)数据见证:二十年基建跃迁的“农科速度”
科研用房跨越式增长:2006年至今,累计建设科研用房、科研办公用房、幼儿园教学楼等基建项目约145个,建筑面积从不足2万平方米增至12万㎡,总投资约5.7亿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实验大楼、花卉所科研服务用房、广西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期、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等项目相继建成,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科研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了科研人员的办公环境与实验条件。
资源圃、温室、网室迅速增长:2006年至今,资源圃、温室、网室及配套设施基建项目约266个,建设面积约38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其中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圃2个、国家级观测实验站2个、科研基地7个,保存野生稻、甘蔗等种质资源超10万份,为广西种业振兴筑牢“基因库”。
住房建设与产权保障:以改善优化职工居住条件为核心,统筹推进职工住房建设、改造与产权完善,先后建成东高小区、科苑小区、东湖小区三个高层住宅区共18栋2152户,新建及改造住房面积超33.7万㎡,惠及2820户职工家庭,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不动产权证2048户,有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文体设施环境整改:建成门球场、足球场、小广场、甘蔗所球馆、修缮大礼堂等文体活动场所,不断完善科研办公区环境整治,加强全院的美化绿化建设,提高大院生活环境质量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三)教育护航:农科童心创示范——后勤保障的“软实力”标杆范
广西农业科学院幼儿园作为后勤管理处服务科研的“民生名片”,历经67载发展(1958年创办),已成为集“科学启蒙、自然教育、农科特色”于一体的自治区示范园。幼儿园以“觅慧守真,丰乐成长”为宗旨,依托农科院科研资源开创的《启导、探究、发现、提升》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斩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更成为后勤服务“反哺科研”的创新样本——通过解决366名农科子女的教育问题,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后勤保障家庭—家庭支持科研”的良性循环。
硬核实力呈现:①设施标杆:11个班级标配绘本馆、科学探索室等专业空间,户外设置“小蜜蜂农场”“攀爬乐园”等探索区,实现“室内学知识、户外探自然”的沉浸式教育;②师资铁军:53名教职工(24名专任教师)100%持证上岗,其中高级教师占比21%;③农科特色:联合微生物所、园艺所开展“菌类发芽观察”“蔬菜嫁接实践”等科研启蒙活动,让科研精神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自2009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园以来,不断发展提升,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于2018年荣获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先进单位称号。多年来,幼儿园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理念共享、资源互通、城乡交流,有效促进了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彰显了勇于担当社会教育责任的风采,不仅是农科子女的成长摇篮,更成为后勤管理处践行“服务科研、惠及职工”理念的鲜活注脚。
二、改革破局:从“后勤保障”到“强力支撑”的转型之路
(一)机构改革:三次嬗变淬炼专业队伍
2006-2013年:广西农科院后勤管理工作由行政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三大部门协同推进。行政处负责全院基础设施规划、基建管理、房产管理及土地规整;保卫处负责安保、综合治安、户籍管理等业务;后勤服务中心负责食堂、医疗保障、水电、绿化环卫等服务,工作职能基本全面覆盖。
2013年第一次改革:职能整合。撤销原有三部门,成立后勤管理处,实现“规划—建设—运维”一体化管理。
2019年第二次改革:专业聚焦。剥离环卫、安保等职能,设立规划科、基建科、幼儿园等专业化团队,管理效率再次提升。
(二)制度创新:机制筑牢管理根基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基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修订)》《自治区农科院零星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细化操作规范,实现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安全红线: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制度(试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连续十年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记录。
廉政防线:出台《后勤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职工廉洁自律意识,规范权力运行,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切实防范后勤管理领域的廉政风险。
三、硬核基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领先平台
(一)科研实验大楼: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
为改善我院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提升科技创新自主能力,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启动建设科研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27731㎡,总投资8512万元,2018年竣工。大楼整合14个研究所实验室,涵盖生物技术、作物遗传改良等重点领域,配备模块化实验室和先进仪器。大楼的建成标志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其意义不仅在于破解技术瓶颈,更通过“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的全链条联动,为广西打造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高地、建设农业强区提供核心引擎。
(二)国家级观测试验站:数据驱动农业未来
国家种质资源武鸣观测实验站和国家农业科学龙州观测实验站的建设,标志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迈入新阶段,进一步夯实了南疆农业科技基础。
国家种质资源武鸣观测实验站:位于南宁市武鸣里建,聚焦于种质资源保护。2021年建成,总占地面积200亩,投资1084万元,工程包括18863㎡的防虫大棚和智能温室,配备有35台专业设备,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农业科学龙州观测实验站:位于崇左市龙州县,覆盖种质资源保护、病虫害预警及土壤环境监测三大核心功能。2024年底建成,总占地面积2323亩,投资约1500万元,工程包括1036.80 ㎡的智能温室,配备有66台/套尖端设备——从根系扫描仪到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构建"从土壤微生物到基因表达"的全链条分析能力。
项目建成后,双站协同推动农业科研从经验导向迈向数据驱动,通过持续积累热带农业大数据,将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核心科技支撑,为广西特色产业注入分子育种、智能栽培等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科技引擎。
(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期 :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亟须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我院立即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期工程。该项目于2022年2月开工建设,2023年12月竣工验收。项目核心建设内容为信息中心(10083.12㎡)与展示中心(20374.32㎡)两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30457.44㎡,总投资约18000万元。配套建设室外给排水、供配电、道路、绿化及景观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标志着广西农业科学院成功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平台。它显著提升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水平,完善转化体系,增强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保障能力,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赋能区域农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及深化国际农业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四)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守护种业“芯片”的战略设施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我院全力推进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该项目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2025年竣工投产。项目核心目标是建设安全高效、智能化保存40万份作物种质资源的战略设施,总建筑面积8221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低温种子库(保存30万份)、超低温库(3万份)、离体库(3万份)、DNA库(4万份)以及配套实验室、科普展示区等。项目已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总投资约9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核心枢纽,满足广西未来30年作物育种、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它将显著提升广西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区域种质资源安全,是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广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基础设施,对保障粮食安全、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五)广西南宁甘蔗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打造现代化甘蔗种质资源保护与研发平台
广西南宁甘蔗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600万元,项目核心建设涵盖三大方面:①实验室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分析检测室、资源评价实验室等科研用房315㎡,新建压榨房42㎡,并改造资源圃大门;②现代化田间设施建设:新建机耕道17800㎡,完善排水灌溉系统(管道沟渠超5.4公里),建设泵房、排涝池和机井。重点新建大型育苗设施(组培温室13300㎡、防雨棚2604㎡等),改造工具仓库,硬化鉴定场地2360㎡,并建设围栏4920米;③先进科研设备购置:引进涵盖种子处理、甘蔗分析检测、基因型鉴定、物联网表型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平台及农机具等关键设备共83台(套)。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精准鉴定、良种选育及共享利用能力,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四、规划为纲:土地命脉为我院发展基础保障。
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建设规划与土地管理,是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农业现代化的保障基石。2019年院核心区总平规划启动编制,历经数十次研讨、全院职工意见征集,于2020年5月获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正式批复,为未来三十年发展锚定“科研核心区+功能拓展带”的空间格局。这一规划不仅统筹布局实验室、种质库等重大设施,更通过“多规合一”实现科研、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成为基建项目落地的重要遵循。
土地资源是农业科研的命脉。2006年以来,因城市开发与交通建设,南宁市累计征收院属土地488.43亩。面对土地资源流失压力,我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2015年南宁市政府明确“现状用地总面积不变和原有建设用地指标不突破”的调整原则;2020年在市政府、自然资源局、高新区管委会协同下,历经4年20余次方案修订,于2024年5月我院土地调整方案获南宁市政府审核同意,破解了科研区割裂难题。
土地管理数据见证发展韧性:1996年4月以前我院拥有土地1185.66亩,经甘蔗所、玉米所土地划转及热作所、南亚所并入,2024年总面积达13665亩,形成“本部核心+7大基地”的立体布局。从纸上蓝图到空间重构,后勤管理处以规划引领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既守护了科研“生命线”,更通过土地存量优化激活创新增量,为打造全国一流省级农科院筑牢空间保障。这种“规划—土地—项目”的闭环管理范式,已成为农业科研机构破解土地困局的典型样本。
九十载栉风沐雨,广西农业科学院后勤管理处用汗水浇灌强院根基,用智慧破解保障难题,将“后勤不后、保障先行”的理念深深刻入发展基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后勤管理处将继续以“一核两翼五提升”为指引,用系统性规划、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锚定智慧后勤、绿色基建、共享平台三大方向,为打造面向东盟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更强支撑。
后勤管理处 蒋娟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梁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