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粉垄技术研究成果在美国《农学杂志》在线发表
  • 发布单位:null
  • 2019-03-25 15:26:58
  • 浏览(5739)
  • 收藏
浏览字号:
人民网南宁3月22日电 日前,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翟立超、张正斌和广西农业科学院韦本辉完成的粉垄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优化耕作和氮肥施用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在美国《农学杂志》(《Agronomy journal》)发表。 该文是继2017年在国际著名杂志《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杂志发表粉垄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二次在国际知名杂志刊出。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区的华北平原,基于粉垄技术,以密植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免耕、免耕深松和粉垄耕作三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4种不同的氮肥处理(N300: 300 kg ha–1; N225: 225 kg ha–1; N150: 150 kg ha–1; N0: 0 kg ha–1)。主要研究:(1)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优化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量以实现夏玉米最佳的产量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氮肥施用量条件下,与免耕和免耕深松相比,粉垄耕作分别增产19.1%和13.4%。与免耕相比,免耕深松使得氮肥农艺效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EP)平均分别增加6.5%和6.1%, 而粉垄耕作使得氮肥农艺效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EP)平均分别增加36.2%和20.2%。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逐渐降低。通过耕作方式与氮肥互作研究发现,粉垄耕作条件下施用氮肥225 kg ha-1时产量最高。在2016年,粉垄耕作条件下施用氮肥150 kg ha-1时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但在2017年,免耕深松条件下施用氮肥225kg ha-1时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处理,夏玉米在6000株/亩的密植条件下,粉垄耕作并施用氮肥225 kg ha-1时可以获得最佳的产量经济效益。 该地区多数农户长期采用“冬小麦季浅旋耕+夏玉米季免耕”单一的土壤耕作模式,致使耕层变浅,土壤理化性状相对恶化,蓄水保肥能力减弱, 加之氮肥不合理的施用,严重影响该区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可见,粉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生产上的弊端。 粉垄技术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韦本辉团队发明成功。该技术开创了 “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且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耕作先河,可活化土地和土壤资源,带动活化土地和土壤资源并带动天然降水的增贮和太阳光能的高效利用,形成增产、提质、保水、生态“四位一体”定力,还能应用于盐碱地、退化草原改造及果木、中药材等。10年来,经25 省(含9 个省盐碱地)35种作物应用不增肥水增产10—50%。 据悉,粉垄技术自2009年发明至今,得到多位农业专家的充分认可。2012年,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对粉垄技术现场鉴定后认为,粉垄技术“具有原创性,可应用于各种农作物”。袁隆平院士自2011年起关注粉垄技术,并在自己的常规稻和超级稻试验田中试用,增产效果明显。他认为该技术“活土、保水、透气,明显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是“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的根本之策”。(陆静)

原文链接:gx.people.com.cn/n2/2019/0322/c179462-3276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