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粉垄技术助力中国绿色农业未来
  • 发布单位:null
  • 2017-02-04 17:30:51
  • 浏览(4540)
  • 收藏
浏览字号:

提起粉垄技术,很多人也许还比较陌生。然而,这一由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研发的农耕新方法,9年来,在全国21个省20多种作物应用表明,在不增施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人工成本的条件下,具有增产,品质提升,保水量增加的神奇良好效果。
粉垄技术是韦本辉2009年发明的。“所谓粉垄,就是用钻头替代犁头,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实现土壤的深耕深松。”韦本辉表示,粉垄可使现有耕作土层加深一倍,把土壤旋磨成粉状且不弄乱土层;同时,粉垄机一次前行就可完成“犁、耙、打”等全部耕作程序,避免了拖拉机多次往返作业对耕地的碾压。
粉垄技术增产提质
在百度新闻搜索“粉垄技术”,2016年该技术在全国的试验示范,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新华网11月29日报道,11月26日,广西农科院邀请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等单位专家7人组成的验收组,对广西宾阳县邹圩镇的“谷子粉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粉垄每亩干谷产量为388.82公斤,比拖拉机耕作的284.85公斤增产103.97公斤,增产率为36.50%。
人民日报9月12日电,9日,在新疆库尔勒尉犁县兴平乡进行的测产结果让现场专家和种植大户格外振奋,与用拖拉机耕作的对照地块相比,粉垄区耕作层的含盐量下降40%以上,棉花增产48.80%。专家们表示,目前我国可利用的盐碱地约有2亿亩,如能全部用粉垄技术改良利用,对于我国的耕地保障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央视网10月23日报道,由中国农科院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河北的马铃薯进行测产,由于采用了粉垄新技术,马铃薯创出亩产4400多公斤的好成绩,比同块地的对照田增产了1100公斤。专家介绍说,目前马铃薯的全国平均亩产是1200公斤,这次测产的结果是亩产4488多公斤,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3200多公斤,新技术促进增产潜力巨大。
……
在韦本辉所在的广西,粉垄技术更是创作了多项奇迹。据介绍,2010年7月2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宾阳县邹圩镇在中产田实施的旱地作物粉垄栽培试验研究进行测产验收,粉垄玉米亩增111.83公斤,增幅为25.6%。2011年7月22日专家测产,玉林福绵区辛仓村超级稻粉垄栽培亩增131.5公斤,增幅为23.87%,当年11月5日测产第二茬(晚稻)仍每亩增产52公斤,增幅9.25%。2013年,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做验证性试验,7月2日测产验收,每亩增产93.37公斤,增幅20.36%。2015年,创新水稻栽培模式——水稻粉垄干土抛秧种植法,7月14日测产验收,每亩增产126.07公斤,增幅25.51%,当年第二茬11月7日验收,仍亩增稻谷102.4公斤,增幅19.5%。甘蔗方面,2010年在宾阳邹圩实施粉垄甘蔗,12月17日测产验收,亩增产1020.0公斤,增幅27.35%;2012年在宾阳邹圩实施粉垄甘蔗,亩增1311.2公斤,增幅34.0%;2013~2015年在龙州县大面积示范,亩增1272.1~2271.1公斤,增幅29.51%~33.81%。
更为可喜的是,粉垄耕作一次之后持续增产。中国农科院在河北吴桥县定点试验,玉米增产最高可达38%,粉垄后的第六茬小麦仍亩增141.57公斤、增幅32.57%;广西北流民安兴上村试验点,2011年春稻田粉垄耕作深度22厘米,当年早稻亩增产123.0公斤、增幅达22.4%,2016年早稻仍亩增22.8公斤、增幅4.55%,晚稻(第12造)仍亩增24.6公斤、增幅4.4%。粉垄不仅增产提质,还能降低“化学农业”程度,增添了绿色有机成分。据中国农科院、广西农科院等多家单位对水稻、玉米、小麦等试验,结果表明粉垄技术降低“化学农业”程度,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化肥用量减少0.35~4.29公斤、减幅10.81%~30.99%。与传统耕作相比,比较效益明显。粉垄技术增收可达20%以上。如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在定西的粉垄马铃薯试验,三年合计粉垄比对照增收639.07元,增幅23.14%;广西北流民安镇兴上村粉垄栽培水稻与传统耕作投入产出效益比较分析(2011-2013年6季),增益21.82%;湖南沅江2014年粉垄耕作、传统耕作投入产出效益比较分析(双季直播),增益21.33%。粉垄技术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发展趋势如何?韦本辉总结道:粉垄可增产保水,活化自然资源。他介绍说,粉垄技术主要是针对拖拉机耕作难以实现深耕深松和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突出问题比较显现的。利用发明的全新的耕作工具———机械螺旋型钻头取代传统耕作的犁头,一次完成犁、耙等整地任务,耕作时钻头垂直入土、高速旋磨、均匀碎土,耕作深度可达30~60厘米,比拖拉机耕作深度增加一倍以上,而耕地上下土层的各个主体层次不改变,真正实现了原生态的深耕深松,达到各种作物种植(播种)要求;技术配套可有效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和“淡盐”改造盐碱地、活土保水改造退耕草原等问题。
对于粉垄增产保水生态的基本机理,韦本辉认为是其他耕作方式所无法相比拟的。一是粉垄单位面积松土总量可增加1倍或1倍以上,土壤中速效养分被释放出来可增加10%~30%,土壤中氧气增加1倍、温度提高1~2度、盐分下降30%~50%,保水量增加1倍,从客观条件上创造了作物再高产的土壤环境;二是粉垄土壤物理性改善,不易像拖拉机耕作土壤那样的再黏合板结、缩减土壤孔隙空间,长时间保持疏松、保持足够空气氧气,使之当季增产、持续多年让作物增产状态;三是扩建构建新的土壤养分、水分、氧气和微生物等“四库”,比拖拉机耕作可使作物能增产10%左右;四是至今在全国21个省20多种作物应用,在化肥农药、灌溉用水、人工投入等“三不增”情况下,各种作物可增产10%~30%;五是粉垄使之“根深叶茂”,作物生物量增加20%~40%,地面空气湿度可提高20%以上,为生态、植被改善和固碳、提高空气新鲜度效应带来可能。这五点也给尚未被很好利用的盐碱地、草原,进行良性改造创造了条件。
绿色“3+1”体系和“六大技术工程”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地区农业产量降低。为了应对这一不利发展态势,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总结粉垄技术可提高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自然性增产,物理性地“淡盐”可低成本改造利用盐碱地,依据粉垄技术“资源活化利用”的核心理论及其自然资源最大化活化,调动友好利用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粉垄驱动绿色农业“3+1”产业体系。
韦本辉介绍说,绿色生态“3+1”农业新体系,是指活化“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江河水体”。目的是引发人们更加重视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科学与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3+1’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可使农业资源总量、优质食物来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增加;可应对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实现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
为落实“3+1”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解决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韦本辉认为,在我国可实施“六大技术工程”:(1)粉垄耕地活土增粮工程。若在全国10亿亩耕地推广应用,旱地粉垄深35~40厘米、稻田粉垄深25~30厘米,以平均年亩增80~100公斤计,可年增粮食800~1000亿公斤,可多养活人口2亿~3亿。(2)粉垄盐碱地改造利用工程。全国盐碱耕地5亿多亩如有2亿亩进行粉垄改造,可大量增加粮食、棉花等农产品。(3)草原改造丰草生态增肉工程。粉垄治理草原活土、淡盐、聚水,可增加牧草及畜牧量1~2倍,若将5亿亩退耕退化草原实施此工程,将有10亿亩左右的草原生态、肉奶回报量。(4)粉垄水资源与空气湿度改善工程。粉垄“土壤水库”可增贮天然降水1倍,全国如粉垄耕地10亿亩、盐碱地2亿亩、退耕退化草原5亿亩,可增贮天然降水水资源400亿立方以上。(5)江河鱼类自然繁衍产鱼工程。在上述五大技术工程实施到位之后,粉垄“土壤水库”的形成和化肥农药减施,“化学农业”程度降低,全国江河鱼类,在国家投放鱼苗和自然繁衍相结合下产鱼工程形成,不仅鱼产品来源大幅增加,而且江河水质也将极大改善。(6)活土增产增效扶贫工程。只要帮助贫困户代耕,就能增产农产品15%以上,是一项长效的“造血”扶贫举措。
2012年3月28日,由广西科技厅组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等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认定粉垄技术“具有原创性,可应用各种农作物”。袁隆平院士2016年12月19日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出席白德朗博士主持召开的总理项目“超级杂交稻粉垄栽培示范”典礼上,由衷地对粉垄技术给以高度评价,他几次竖起大拇指说:“该技术了不起,是革命性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作出“推荐此项技术争取国家支持”的批示。粉垄技术问世后,在新闻界立刻掀起轩然大波。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科学网、中国科技网、凤凰资讯等数十家重量级媒体分别载文报道。
有评论认为,粉垄技术是中国人自主发明的利国利民的伟大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翻开了人类农耕史的新篇章,为人类农耕革命树立了一座丰碑。而推广粉垄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助力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是韦本辉最深切的希望。他希望,只要粉垄技术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普及开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将会奏响新时代的乐章,我国农业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

原文来源:《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26期07版原文链接: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39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