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新技术有望解决我国食糖75%自给率问题 蔗亩产可做到新增2吨、蔗糖分提高1.16-10%左右—— 新技术有望解决我国食糖75%自给率问题
  • 发布单位:经济作物研究所
  • 2023-03-10 16:26:06
  • 浏览(2405)
  • 收藏
浏览字号:

来源:中国农网

甘蔗亩产可做到新增2吨、蔗糖分提高1.16-10%左右,这样的喜人成绩,令全国甘蔗高产高糖及全程机械化经验交流会的现场与会人员惊喜不已,并对其背后的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项技术是一种新型深耕技术,为立钻超深耕技术(又名粉垄技术),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团队自主研发。之所以称为“新型”,是区别于传统的旋耕、深耕深松等耕作方式。近十年来,粉垄技术已在甘蔗、甜菜等糖料作物上作了大量试验示范,深受种植户及产业界欢迎。

会议期间,举行甘蔗粉垄145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观摩会,韦本辉也作了主旨报告。中国糖业协会副秘书长蒋玉富认为,该技术体系是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关键核心技术,若全国甘蔗和甜菜应用该项技术,所增加的产糖量,有可能解决我国食糖75%的自给率问题。

农民日报.png

与会人员参观粉垄耕作机。韦本辉 供图

一项重大创新

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它与粮、油、棉并列为国家战略物资。据统计,我国食糖年均消费量基本保持在1500万吨以上,但消大于产,年缺口量500万~600万吨,近几年的食糖自给率近几年基本处于70%“保供稳价”安全线附近。国家为此高度重视,出台食糖生产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政策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需要技术作支撑。

在糖料作物领域,素有“南甘蔗、北甜菜”之称。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是糖料蔗生产的优势主产区。生于广西、长于广西的韦本辉研究员,对甘蔗有着独特情感。30年前,他引进繁育的甘蔗新台糖22号已成为广西的当家品种,累计推广超1亿亩。

然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往,需要良种、良法和良田齐上阵。

早在多年前,韦本辉就为广西甘蔗原料蔗单产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而寻找解决方案。分析原因,不断探索,终于有了重大突破。韦本辉团队结合成熟的粉垄技术,为甘蔗专门探索出甘蔗粉垄145模式。

韦本辉介绍,所谓“145”,即甘蔗釆用粉垄耕作新植1年、宿根4年、5年每亩累增原料蔗5吨。

2021年,在广西科技厅“甘蔗粉垄145”重大驱动专项的支持下,示范点取得的效果超出了预期。2022/2023年度宾阳邹圩镇韦兴村示范1100亩,为甘蔗粉垄145宿根第一年,在罕见干旱条件下,测产结果显示,粉垄亩产7.17吨,比对照亩增2.00吨;上一年核心区亩产8.70吨、亩增原料蔗2.80吨、增幅47.46%。在隆安那桐镇镇流村示范560亩,测产结果同样喜人,粉垄亩产6.55吨,比对照亩增2.17吨。

可喜的成绩不仅仅只有亩产的增加,而是实现了产量和蔗糖分“双增”。如宾阳点,蔗汁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0.77%。

甘蔗粉垄145模式对于我国糖料作物的贡献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糖料生产布局经历了由以甘蔗和甜菜两个品种为主向以甘蔗为主转变。新模式实现“双增”,可进一步提高我国食糖供给能力。

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甘蔗粉垄145模式在操作简单、不额外增加种植成本的基础上,做到产量和和蔗糖分“双增”,实现了甘蔗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点,宾阳县种植大户黄功斗最具发言权,他采用甘蔗粉垄145模式已有5个年头。 

“采用甘蔗粉垄145模式 ,每亩甘蔗肥料费用可减少100元左右、除草剂农药可减少30~50元,每吨采收费用减少30~50元。”黄功斗计算下来发现,每亩可减少生产投入600元左右。他进一步表示,以亩增2吨来看,按现行糖厂收购520元、产值1040元,加上上述减少的生产投入600元,每亩比以往种植模式可增收1640元。

难能可贵的是,在保障产量和和蔗糖分“双增”的同时,甘蔗粉垄145模式采用每亩种植带总长度330米,只占全田面积的45%左右,其他面积用于休耕养地。

“从种植制度上,甘蔗粉垄145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耕、休两难问题;蔗地每5年的种、休互换,又促进了种地养地肥地,实现甘蔗每亩每年增产1吨平台建立和甘蔗的可持续发展。”韦本辉告诉记者。

广西现有1100万亩甘蔗。韦本辉认为,如果有600~700万亩甘蔗田采用这一模式,每亩增产1吨可增产原料蔗600-700万吨。“按照目前的单产水平,相当于增加甘蔗面积120万亩以上,同时进一步促进广西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采用5年一轮换,耕作种植和休耕养地,则可使已老化的甘蔗地越种越肥,实现广西蔗糖产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坚实的技术支撑

除了在甘蔗、甜菜等糖类作物的优异表现外,粉垄技术已覆盖粮、油、棉等大部分作物,并在全国28个省得以示范应用。在不增加或略减水肥等情况下,耕地作物可增产10-50%、盐碱地作物可增产20-100%,增贮天然降水1倍以上、自然灾害减轻20-30%、降碳10-20%。

对于这项技术,袁隆平院士曾称为“农耕革命”,以刘旭院士、张洪程院士等专家鉴定或评估为“具原创性”“国际领先”。

粉垄技术之所以取得普遍认可,主要在于技术发明人韦本辉对土壤以及农业的深度理解。为此,他带领团队历时14年发明人类农耕发展新模式即粉垄技术,创新性地采用立式“钻头”高速旋转“横向”切割土壤,较传统“纵向”碎土耕作加深1倍或1倍以上。关键是,超深耕深松且不乱土层,一次性完成耕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实现再一次倍数拓宽耕地土壤单位体积上的养分、水分、氧气和微生物等“四库”库容维度,再一次倍数增用土壤、天然降水、空气氧气、温湿度、太阳光能等“五大自然资源”,为促进农业新一轮增产、提质、保水、减灾、降碳、生态等奠定基础。

实现粉垄技术的应用推广,关键是粉垄农机装备。

为此,韦本辉团队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近期,该团队研发成功的第四代空心钻悬挂式粉垄耕作机,测定稻田水层粉垄深度25-28厘米,每亩耗油2.93升,比第三代螺旋型钻头自走式粉垄耕作机标准耕深30厘米油耗每亩8.72升,每亩耗油减少5.79升。

“相比于第三代粉垄耕作机,第四代产品整机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每亩耗油减少1倍;与目前拖拉机传统耕作效率、油耗等相当,可进入大规模应用推广。”韦本辉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原文链接:https://www.farmer.com.cn/2023/03/10/wap_9992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