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农经信息研究篇
  • 发布单位: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 2025-07-07 16:42:38
  • 浏览(130)
  • 收藏
浏览字号:

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农经信息研究篇

九秩风华耕沃土 数智赋能启新程


九秩溯源:从沙塘图书室到智慧农业“农科大脑”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柳州沙塘农事试验场一间简陋图书室的煤油灯下,几本农业典籍勾勒出广西农业科技信息事业的雏形。历经九十载演进,这间图书室已蜕变为拥有 82 名职工(在职在编 53 名)、72 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31名、博士6 名、硕士42名)的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 年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合署办公后,其以 “农业信息技术 + 软科学研究 + 文献信息服务” 三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广西最大的 “农科数字智囊团”,累计承担国家级 / 省部级项目超 80 项,获广西科技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

学科突破:八大领域多维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济与产业经济、信息管理与服务、东盟农业、农业遥感应用、农业科技期刊、农业规划与工程设计、乡村振兴 8 大学科领域,构建起 “硬技术 + 软科学 + 强服务” 的全链条科研体系:

(一)农业信息技术:让八桂农田 “慧起来”

遥感监测织密农业天网:农业遥感研究室首创 “AI + 卫星遥感 + 无人机” 技术体系,在热区完成1900多万亩特色作物信息监测。利用AI+卫星遥感完成了广西、广东、云南等5省区1700多万亩甘蔗种植面积、长势、旱情等信息监测,完成了武鸣、富川、蒙山等县区110多万亩柑橘种植面积、黄龙病、生产潜力等信息监测。利用AI+无人机遥感完成了宜州、天等、福绵等县区100多万亩耕地地类精准识别,为农业种植补贴、农业保险、耕地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打造的“AI+低空遥感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成功入选广西首批16 个“人工智能 +”开放场景。 

光影魔术手拼图-1.jpg

智慧农业点亮数字乡村:以马山县国家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协助马山县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覆盖马山县周鹿、永州两个乡镇,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数字化场景、特色农产品运营服务场景、休闲农业研学数字化场景、乡村生活公共服务场景、乡村健康关怀服务场景、基层安全治理场景等服务场景,面向文旅游客、研学团队、乡镇村民、老弱病特殊人群、乡镇管理部门、运营服务公司等用户角色,提供公共服务中心运营、特色农产品产销运营、乡村公共积分运营等运营服务,逐步构建起可持续、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治理模式,成为试点典范。通过打造具有红色旅游特色的“食、住、游、学、购”文旅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游前、游中、游后全场景服务,成为全县文化旅游统一服务平台,为马山县每年约300万人次的旅游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大大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利用农情农技、健康检查等建立信息交流、健康关怀于一体的村民服务体系,受益村民约15万人。

(二)农业经济智库:为乡村振兴 “把脉开方”

战略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等42项课题,形成《广西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报告》等12份决策专报,获得自治区领导批示9次。成果荣获自治区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1项、广西社科三等奖2项、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奖2项,创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智库,为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坚实的智库力量。

光影魔术手拼图-新.jpg

规划落地:完成100余项农业园区、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等10余个国家级项目规划,助力创建广西首个且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强镇;编制60余个自治区级产业规划、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规划及多个地市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有力助推我区乡村振兴和农业提质升级。

光影魔术手拼图-5.jpg

(三)东盟合作:架起跨国农业 “科技桥梁”

编制《广西—东盟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战略研究》等东盟农业研究(国别)报告十余份,开发并建成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三个。获认定为中国(广西)-东盟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培训基地。与越南农林科学院、老挝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在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参与建设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架设起跨国农业的“科技桥梁”。

科技服务:让实验室成果扎根田间地头

(一)技术下沉激活产业动能

“数字蔗田”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示范指导广西糖业企业先后启动1400多个数字蔗田基地与30余个广西甘蔗产业数字化科技服务工作站建设,核心示范区总面积10.05万亩,辐射带动蔗区500多万亩,培训蔗农5000人次以上,协助创建广西糖业集团“自营基地”、凤糖集团“数治团队”、中粮糖业“数字糖厂”、甘化集团“甜美数字乡村”、泛糖科技“数字农场”、来宾金凤凰“智慧甘蔗园区”等多种数字糖业集成应用模式,带动企业年均数字化转型投入2.5亿元以上,年均增收5000万元以上,构建了我国甘蔗主产区“基础理论-数字技术-大数据平台-集成示范-应用推广”的数字农业全创新链。 

光影魔术手拼图-2.jpg

(二)文献信息服务筑牢科研基石

13.5 万册馆藏文献与 20 余个中外数据库构成广西最大农业知识中枢,年完成检索查新、专利分析等服务200多项,支撑全院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报奖,为科研创新筑牢信息基石。

(三)科技培训打造人才振兴核心引擎

依托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培训基地及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会三大平台,深度整合广西农业科学院全院千余名专家资源,构建覆盖全区的培训服务网络。创新“菜单式”精准培训模式,线上线下融合,赋能党政干部、农技骨干、新型农民等多元主体。聚焦农业技术应用、产业经营管理、乡村振兴实践等核心内容,累计培训超100班次,培训学员超1万人次,覆盖全区各地。面向东盟国家农业官员、技术骨干及青年人才,开展智慧农业、热带作物技术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超500人次,深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光影魔术手拼图-3.jpg

期刊矩阵:打造农业学术期刊品牌

(一)《南方农业学报》:八秩期刊领跑同行

从 1940 年创刊的《广西农业》到如今跃升为全国一流、行业领先的中文核心期刊,《南方农业学报》从2012年起已连续5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据2023年版最新数据,其在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6,影响因子1.991,连续三年涨幅超 15%,被 CABI 等 12 个国际数据库收录。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期刊协会授予《南方农业学报》“致敬创刊70年”荣誉。2023年,期刊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颁发的广西出版领域最高奖项“广西优秀出版物奖”。    

证书P(1).jpg

(二)行业期刊树立专业标杆

合办的《西南农业学报》影响因子位列全国农林期刊前 10%。承办的《广西糖业》作为全国糖业专业期刊,构建起覆盖甘蔗育种、制糖工艺的全链条知识体系,2024 年推出的 “双碳目标下糖业转型” 专题获行业协会高度认可,期刊影响因子近年快速提升。  

人才强所:锻造创新驱动“硬核团队”

金字塔型人才架构:31名高级职称专家领衔,6 名博士组成数字农业、农业遥感、大数据等领域攻坚小组,42 名硕士构成技术研发生力军,形成“老中青”三代衔接的创新梯队,全力支撑“人工智能+农业”的持续创新。

跨界融合显成效:数字农业团队博士带领的“农业 AI 小组”,跨界融合计算机、农学、植保等专业人才,研发推广“数字蔗田”系统、“八桂云农”专家服务系统等在广西逐渐推广应用。

未来展望:锚定“人工智能+农业”新坐标

“我们将大力推进广西农业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甘蔗、粮食、果蔬等重点特色产业和智慧育种、精准栽培、智慧植保、智能装备、遥感监测等重点领域,强化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同时,深化面向东盟的农业人工智能合作,通过AI驱动,数智赋能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所所长覃泽林表示。  

从沙塘图书室的微光到如今闪耀壮乡的“智慧”火炬,站在九十年新起点,这支农业信息“铁军”正以“数智”赋能续写新华章。


信息所办公室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覃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