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生物技术研究篇
生物技术领航特色产业 科技兴农谱写“三农”新篇
自1979年扬帆起航,历经四十六载栉风沐雨,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从最初的中心实验室,发展至支撑广西特色水果、药用植物、水生蔬菜等科研创新的重要研究机构,生物所始终坚守科技兴农的初心与服务“三农”的宗旨,深耕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品种选育创新,为端稳“果盘子”、守牢“药袋子”、丰富“菜篮子”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建设壮美广西不断注入农业科技动能,书写了一部科技兴农的绚丽篇章。
聚焦生物技术创新,夯实科技自强根基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平台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生物所始终将植物组织培养等关键共性生物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成果培育等放在战略高度,为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动创新生物技术应用,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针对广西传统作物繁殖效率低、速度慢、病害多、品质杂等弊端,生物所科研人员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致力于植物组织培养等高科技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广西特色水果、花卉、药用植物、水生蔬菜等多个优势学科团队,具备果、蔗、菜、花卉、中药材等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组培脱毒生产强大实力。随着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广西农业科学院于1992年创办了以生物所林贵美团队为骨干成员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公司凭借研创的香蕉组培苗“袋培养”“暗培养”和病毒检测三项核心技术,建成了全球规模领先、年产能达8000万株香蕉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企业,拥有种苗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成为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破茧之作”,被评为广西科研成果转化载体创新体系建设成功范例。公司曾获得国家科技部优秀项目奖,相关成果“年产300万株香蕉组培苗”和“野生毛葡萄产业化”先后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和广西科学技术奖励证书三等奖。2007年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合并回生物所后,新生物所的科研能力大幅提升,成果创新也驶入了快车道,通过“科研单位+组培工厂+假植育苗+种植户(企业)”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实现了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良种选育、种苗生产、产业推广等产前、产中、产后关联性难题,大大提升了广西相关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影响力更是辐射至周边省份乃至东盟国家,为我国香蕉等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广西智慧”。
(二)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构建创新型发展体系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孕育重大科技成果的摇篮。自2011年以来,生物所先后获批建设了“香蕉品种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热带果树品种改良中心广西香蕉分中心”“广西香蕉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荸荠良种培育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此外,还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共建了“香蕉诱变育种联合实验室”“香蕉抗病种质创制与病虫害防控联合实验室”“香蕉杂交育种联合研究基地”等实验平台,与企业共建了“广西香蕉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广西药食两用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些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有效提升了生物所的科研硬件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支撑了生物所各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科研团队结构
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生物所始终坚持人才强所战略,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高素质科研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截至2025年5月,生物所拥有在编科研及管理人员47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正高级11人,副高级21人,含二级研究员1人),占总人数的68%;拥有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9人,高学历人才占比达72%。人才队伍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特聘青年专家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试验站站长1人,国家现代农业特色蔬菜技术体系贺州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广西香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1人、试验站站长1人;广西香蕉良种攻关联合体首席专家1人,广西百香果良种攻关联合体首席专家1人;荣获全国劳动奖章、广西三八红旗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劳动模范等荣誉各1人。目前,所内设有香蕉、百香果、药食两用等多个研究团队,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又协同创新攻关的良好局面,为生物所创新科研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科研铸就丰碑,重塑香蕉产业版图
四十六载奋进路,“蕉”相辉映谱华章。香蕉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热带水果之一,广西香蕉在全国香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所科研团队历经四十多年的持续攻关,在香蕉新品种选育、种苗组培快繁、高效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桂蕉6号”突破瓶颈,开创产业崭新纪元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香蕉产业面临品种混杂、抗病性差、产量不高、成熟不均匀、不能规模化生产等发展瓶颈。面对困局,生物所科研人员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通过运用香蕉组培快繁技术经年累月持续迭代筛选,成功选育出了丰产稳产、商品性优、适应性强、平均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30%以上的优良香蕉品种“桂蕉6号”。该品种的推广应用,迅速改变了我国香蕉的产业格局,种植面积一度占据全国主产区总面积的70%以上,成为当时我国香蕉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国家推广种植总面积达1022.82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123.75亿元,“香蕉新品种桂蕉6号的选育与产业化”荣获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从此奠定了生物所在我国香蕉育种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金粉1号”提质增效,推动多元发展格局
粉蕉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香蕉种类之一,但常规粉蕉品种生育期长、植株高大、产量不稳定、宿根性和抗病力差、规模化生产易受寒害冻害影响。为了解决生产难题,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生物所科研团队成功选育出了抗性优良、果形美观、果肉细腻、口感香甜的特色粉蕉新品种“金粉1号”,不仅丰富了广西香蕉品种结构,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更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显著提升了广西香蕉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抗寒粉蕉新品种“金粉1号”的选育与应用”荣获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育成的抗香蕉枯萎病粉蕉新品种“育粉6号”,更兼具早熟丰产、中矮杆能密植等特点,2023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迅速在广西、海南、广东、四川等产区推广种植,对实现宿根连作、高效栽培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粉蕉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品种保障,为香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进一步巩固了生物所在我国香蕉育种领域的影响力。
(三)“桂蕉9号”克难攻坚,创新破解世界难题
香蕉枯萎病被誉为香蕉“癌症”,一旦传播蔓延将导致蕉园绝收,给蕉农带来惨重损失,是全球香蕉产业共同面对的毁灭性病害。面对这一世界性挑战,生物所科研人员迎难而上,历经十余年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攻克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技术瓶颈,成功选育出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入选了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也是连续3年入选广西农业主导品种的唯一香蕉品种,获评广西农业科学院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品种之一,实现了广西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原创性零的突破。短短3年间,“桂蕉9号”在全国各大产区推广种植面积即达104万亩,新增产值108亿元,为有效控制病害蔓延提供了“广西方案”,为我国香蕉产业逆势崛起并恢复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选育及应用”荣获2024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研究团队2025年被评为广西农业科学院“卓越创新团队”。同期,生物所科研人员主要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选育出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宝岛蕉”,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是第一个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的香牙蕉(AAA)品种,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出口资质并推广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抗枯萎病香蕉品种,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全面系统创新研发,引领产业持续升级
为护航香蕉产业行稳致远,生物所在香蕉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和保存香蕉种质资源,建设资源圃,运用远缘杂交育种、组培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筛选了一批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种质创新材料,选育并储备了“桂蕉8号”等桂蕉系列和金粉、银粉、育粉系列有待后续开发的新品种。尤其是香蕉有性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攻关,突破了遗传背景狭窄、品种同质化严重、应对重大病害能力弱等种质源头创新瓶颈,自主研创了远缘“混血”新种质,打破了国外香蕉杂交理论假说,填补了我国在香蕉杂交遗传规律研究的空白,为中国野生香蕉资源有性杂交利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香蕉种业“芯片”创制成效突显。同时,生物所还一直致力于开展香蕉防寒抗冻、产期调控、矮化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香蕉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为广西香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显著增强了广西香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香蕉防寒及其产期调节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香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集成创新”荣获2015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特色作物多点开花,绘就农业斑斓画卷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生物所始终将广西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在创新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西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特色水果:生态与经济效益并举,产业与脱贫攻坚并重
毛葡萄:针对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脆弱与产业发展滞后的双重挑战,生物所将科研投向了具有耐旱、耐瘠薄特性的野生毛葡萄。通过建立毛葡萄种质资源圃,系统开展种质创新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应石漠化地区种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的“野酿”系列两性花毛葡萄新品种,研发出土壤改良、水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罗城、都安等石漠化地区累计推广15万亩,带来了超15亿元的社会效益,不仅实现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广西野生毛葡萄种质创新研究及石漠化地区应用”和“广西石漠化地区毛葡萄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分别荣获2015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2020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百香果:作为广西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特色水果产业,百香果市场潜力巨大。生物所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深入开展百香果及西番莲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新品种选育、栽培生理、脱毒健康种苗、规范化繁育技术等研究,选育出“壮蜜05”“壮蜜06”“壮蜜07”等百香果新品种(系)13个。其中“壮蜜05”百香果以其果皮金黄、香气浓郁、口感蜜甜微酸的上乘风味,深受市场欢迎。该品种在2022年“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好吃百香果”评选中获1项金奖和2项银奖,被列为2023年广西农业主导品种及“广西推进水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优质黄果类唯一推荐品种,并于2023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目前,通过“品种推介会+种植培训”的模式,“壮蜜”系列品种已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加快推广,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黄金果”,为广西百香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药用植物:挖掘壮瑶医药瑰宝,助力健康产业腾飞
罗汉果:作为“药食同源”和广西特色道地药材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东方神果”的罗汉果产业发展备受关注。生物所广泛收集评价罗汉果种质资源,选育出“青冠”等优良品种,2014年起与永福县农业农村局共建广西永福罗汉果试验站,建立了“中国永福罗汉果优质种苗脱毒中心”,促进了罗汉果无毒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罗汉果的产量与品质,为擦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片和永福县支柱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铁皮石斛: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野生资源日趋匮乏、人工繁育门槛高而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生物所通过开展资源收集、育种攻关和床式有机生态栽培技术研究,成功育成“桂斛1号”等系列新品种,建立了年产可达100万株的脱毒组培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累计推广棚栽种植面积170.5万m2,林下栽培面积124.2万m2,“桂斛1号铁皮石斛新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应用”荣获2015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粉葛:广西粉葛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仅藤县种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被誉为“中国葛根之乡”。生物所创新种质育成的“桂粉葛1号”在全国七个省市获得推广和普及,成为藤县当地主栽品种,助推了“藤县粉葛”获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工作,“粉葛优异种质创制与广适性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相关成果先后荣获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各1项。
天冬、白及:作为广西特色道地药材,生物所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工作,育成的“桂冬1号”天冬和“桂及”系列白及品种在广西各产区表现优异,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药用植物白及新品种选育与种苗繁育创新”荣获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三)水生蔬菜:丰富广西“菜篮子”,支撑产业保障强
马蹄、芋头、慈姑是广西重要的特色水生蔬菜,是列入地方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针对传统品种退化、繁殖速度慢、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生物所科研团队通过系统收集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出“桂蹄、桂粉蹄”系列马蹄、“桂芋、桂子芋”系列芋头、“桂慈”慈姑等一批适合华南区域环境种植的优良品种,研发了脱毒组培苗工厂化快繁技术和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其中,建成年产能500万株的马蹄脱毒组培苗繁育中心,在贺州、桂林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育成的桂蹄2号马蹄新品种2014年入选广西农业主导品种,并迅速在广西区内和广东、湖南、江西等主要产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120多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不仅显著提高了这些特色水生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更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产业规模化发展瓶颈,促进了“荔浦马蹄”“芳林马蹄”“荔浦芋”“平乐慈姑”等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兴旺,为保障“菜篮子”品质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淀粉专用型马蹄(荸荠)新品种桂粉蹄1号选育”“桂蹄2号荸荠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特色优质芋头新品种选育及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特色慈姑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等相关成果先后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1项。
半百征程成果丰硕,科技服务共育希望
创新科研春华秋实结硕果。生物所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将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了八桂大地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野里丰收的喜悦。截至2025年,生物所共审定作物品种3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8个;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地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25项;授权发明专利92件、实用新型专利75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其中与南宁泰丰公司签定的“桂蕉9号”品种权许可费就高达633.12万元,单个香蕉品种成果转化费创国内新高,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和对产业的巨大贡献。
科企合作深化产研用融合。生物所和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从支撑成立到合并攻关、再到2018年体制改革公司剥离至今,自始至终均保持着紧密的协同创新关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同时,生物所积极探索与企业高效协作有效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如通过与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平乐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围绕香蕉、马蹄等作物在品种选育、有机肥研发、采后保鲜等环节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技术支持;通过与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共建“广西香蕉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宁市昇立中药研究所共建“广西药食两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形成了“企业出题、专家答题”的良好互动机制,企业直接参与研发方向制定、共同推动项目实施进程、共享联合知识产权开发,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新空间。依托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生物所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如携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参与“一带一路”中国—柬埔寨“鱼米走廊”合作示范项目,推动香蕉等作物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向东盟国家输出,提升了广西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服务三农助推乡村得振兴。生物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行“党建+科技创新”模式,通过党员专家挂帅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科技先锋队、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等服务“三农”的活动,将最新的创新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有力促进广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为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广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展望未来担当使命,无悔岁月再创辉煌
回首过去,四十六载风雨兼程,生物所在创新科研的征途上镌刻了坚实的足迹。从引领香蕉产业变革到助推特色作物发展,从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高地,生物所将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生物所将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广西优势特色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更多“桂字号”优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广西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农业品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生物所 潘海江供稿/黄曲燕、姜梦云供图
一审一校:魏源文
二审二校:薛臣艺
三审三校:陆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