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香蕉育种团队攻克 “癌症” 难题的突围之路
  • 发布单位: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25-07-16 15:31:15
  • 浏览(97)
  • 收藏
浏览字号:

聚焦一流 创新引领│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励获奖项目系列报道之二

十年磨一剑:香蕉育种团队攻克 “癌症” 难题的突围之路  

——记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选育及应用”

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泰丰植物组培苗繁育基地、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广西美泉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丰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选育及应用”,凭借其在解决香蕉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显著效益,荣获2024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院科研团队十余年如一日艰苦攻关的高度肯定,更是广西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要典范。

脱贫致富的“黄金果”,面临毁灭性打击

香蕉为果、粮兼用作物,是全球近20亿人口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香蕉产业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热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香蕉枯萎病,这个被称为“香蕉癌症”的世界性难题,自2006年在广西传播后,短短数年让广西香蕉种植面积锐减40%,产业岌岌可危。科学家们迄今也没有找到根治之法,抗病品种选育是世界公认应对枯萎病的最有效办法。然而,香蕉栽培种多为三倍体,传统手段育种周期长且效率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也没有突破,因此要育成既抗病又综合性状优的品种就难上加难了。

生物所香蕉遗传改良研究团队携手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团队等国内优势香蕉科研队伍,通过对香蕉枯萎病的发展历程全面回顾以及灾变规律的分析,并参考了世界上众多的防控方案,最终理清思路,开展了系统的技术攻关。

十五年来,野外调研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夏顶烈日、冬耐严寒,风里来雨里去,踏遍主要蕉区的枯萎病蕉园;实验室里,从显微镜下组织结构观察、培养基调配、样品解剖分辩,哪个不是数以万计?试验地上,数据记录、病情比对、要素分析、统计归纳等也是无比的繁杂。而这些呕心沥血付出得到的往往是一次次的失败、灰心与绝望。但面对的是世界性的难题,哪能会随便随便就成功的?团队在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经历无数次失败但始终坚定信心,屡败屡战,一个个攻克难点,最终实现系列的技术创新。

创新抗病评价体系,破解抗病种质稀缺瓶颈

针对广西香蕉种质资源保存不足、抗枯萎病种质稀缺的问题,项目组收集和引进国内外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和及栽培种等香蕉种质资源349份,其中国内资源277份,境外资源 72份,建成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广西果树种质南宁香蕉资源圃等平台,为抗病品种培育提供材料支撑。

项目组研创“菌土接种法”香蕉枯萎病抗性评价技术,破解了传统接种法Foc4孢子浓度不稳定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抗性评价的可靠性。同时开发香蕉枯萎病抗性分子标记,为规模化种质抗性鉴定及辅助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挖掘出抗病优异种质17份,突破了抗病资源短缺的瓶颈。

研创五步法育种技术体系,实现广西抗病品种“0”的突破

项目组研创“五步法”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实现抗病、高产、短生育期、优质等多性状协调的高效选择,育成广西首个抗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实现了广西抗枯萎病品种的原创性突破。桂蕉9号具有显著优点:一是抗性强,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强的抗性,新植蕉发病率可控制在5%以下,宿根蕉发病率更可降至1%以下。二是生育期短,全生育期比其他抗病品种短15-30天,特别适应广西易受寒害的气候特点。三是丰产稳产,亩产3000-5000公斤。四是商品性好,梳型美观,果品优良,催熟后色泽金黄,口感软糯香甜,品质与传统主栽品种相当。

桂蕉9号优势突出,综合性状优良,推广后深受种植户和市场欢迎。2024年,该品种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成为全国推广的明星品种,也是近三年连续入选广西农业主导品种的唯一香蕉品种。

集成绿色配套技术,构建香蕉枯萎病防控新模式

通过对海南以及广西南宁、钦州、百色等枯萎病区75个核心蕉园多年监测分析,发现提高土壤的 pH 值及有机质含量可降低尖孢镰刀菌浓度和枯萎病发病率,项目组据此研创了蕉园轮套作生态调控技术,应用成效显著。重病蕉园轮作西瓜再套种冬瓜,与单作香蕉相比,枯萎病发病率降低12.90%-17.04%。

项目组从深海岛礁等生境中挖掘功能微生物资源,鉴选出具有拮抗枯萎病菌活性的微生物136株,首次分离鉴定链霉菌新种1个。成功研发以芽孢杆菌为主,链霉菌、棘孢木霉和醋酸菌组合构建的复合微生物肥,该产品可提高香蕉根际土壤益生菌相对丰度并降低尖孢镰刀菌浓度,显著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大田施用后,化肥减施25.00%,香蕉增产22.08%,在重病区防效达60%以上。

项目集成以‘桂蕉9号’应用为核心、以蕉园轮套作与调土增菌技术为配套的防病栽培技术体系,可将重病蕉园枯萎病发病率降至4%以下,实现香蕉枯萎病可防可控,据此制定农业行业标准《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规范》。

推进成果落地开花,支撑香蕉产业全面复苏

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桂蕉9号已在广西、云南、广东等香蕉主产区迅速推广应用,累计面积达104万亩,占全国抗病品种种植面积的1/3以上,新增产值100多亿元。桂蕉9号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为重振香蕉产业提供了抗病品种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广西香蕉主产区枯萎病发生率由2018年的16.1%降至2023年的4.94%,香蕉种植面积从低谷期的80万亩恢复至116万亩,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全面复苏。

桂蕉9号相关成果已辐射推广至老挝、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全球的香蕉枯萎病防控贡献了“广西智慧”和“广西方案”。它标志着我院在热带亚热带作物育种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原创性突破,彰显了科技创新在保障产业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核心驱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711182512_副本.jpg

upfile


团队简介:

香蕉遗传改良研究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3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正高4人、副高6人),博士3人、硕士7人,广西香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1人,广西香蕉良种联合攻关体首席专家1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香蕉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等。2025年获评“广西农科院卓越创新团队”。近十年,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研究项目30余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育成新品种14个,获授权专利37件,制定地方标准3个,主编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2部,先后在《BMC Plant Biology》《PeerJ》《中国南方果树》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术论文46篇。

生物所  黄曲燕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潘海江

二审二校:薛臣艺

三审三校:陆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