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把创新写在大地上——广西农科院科研助力我区农业发展
  • 发布单位:null
  • 2012-11-06 17:37:51
  • 浏览(1397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日报 2012-03-05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邓立国 陆建勋

  核心提示

  国家超级稻品种再添广西制造

  桂糖29号等品种(系)表现日益突出,取代目前当家新台糖系列品种呼声渐高;

  广西农业部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广西农科院零的突破。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十二五开局之年,广西农科院捷报频传,系列具有重大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创新能力持续走强,农业科研创新成果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源源惠及八桂大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富民强桂新跨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埋首创新 科研实力领航八桂

  211,宜州市刘三姐乡的一块甘蔗种植示范区,迎来一批专家和农民。专家们是为验收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宿根性强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中试示范而来,农民们感兴趣的,则是地里这种甘蔗新品种桂糖29会有怎样的表现?验收结果显示:桂糖29平均亩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新台糖16提高10%-15%,含糖量平均提高1%—1.5%

  甘蔗、水稻、玉米、大豆……这些都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作物。广西是农业大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更加渴望依靠科技力量去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依靠优良品种去支撑粮食的安全生产和供应。而肩负着农业新品种研发重任的广西农科院不负众望。

  十一五时期,广西农科院作为国家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攻关单位之一,长期参加三系杂交水稻的国家科技攻关研究。2010年,科研人员育成了两系杂交稻组合桂两优2并通过国家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成为广西本土育成的第一个获得国家超级稻品种认定的水稻品种,实现了超级稻育种填补广西空白。2011年,再接再厉的科研人员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特优582”再次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成为第二个国家超级稻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期短的优势,为实现超级稻+超级稻+冬菜(或马铃薯)双超栽培模式提供了品种支撑。

  如果说在全国水稻育种领域里始终有广西的一席之地,那么甘蔗育种水平则让广西扬名全国。在广西,新台糖系列品种当家多年,品种面临着退化、产量下降、病害严重等风险。没有新品种替代,广西支柱产业——糖的后续发展能力岌岌可危。该院科研人员埋首十多年执著于甘蔗领域的科研与创新。2011年,广西有7个甘蔗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5项成果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奖。桂糖29号、桂辐98-296、桂糖02-11556、桂糖03-2287等甘蔗新品种在单产、蔗糖分、抗寒性等方面显示了优于当家品种新台糖22号的特性,推广面积逐年增大。而围绕着甘蔗固氮机理研究、甘蔗固氮新品种选育和生物防治,广西的科研人员也取得了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此外,十一五期间,该院在甜玉米、糯玉米、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玉米笋等专用型多样化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11年,在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广西共有9位专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表彰奖励,而该院就占3名。

  执著推广 科技成果惠及三农

  25,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团东村的第六届黑皮冬瓜擂台赛,吸引了四邻八乡的百姓前来观看、喝彩。从2004年起,南晓镇农民引进了广西农科院的桂蔬一号黑皮冬瓜种植,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种植农户4万多人,村民们因此每亩多收益3万多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市场,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科研的价值才能体现。广西地处亚热带,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突出,多年来,着眼广西的现代和特色农业,立足于为鼓足农民钱袋子作贡献,广西农科院开发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获得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罗城是个仫佬乡,山野葡萄满垌场。葡萄美酒销天下,家家户户奔小康。这首广泛流传于罗城城乡的山歌,让人们看到了该县农民从野生毛葡萄中获益的欣喜。支撑罗城野生毛葡萄产业做大做强的,就是广西农科院科研人员。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该院的科研人员就致力于野生毛葡萄的品种驯化、新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相继攻克了系列难关。2010年,该院成功育成野生两性花毛葡萄野酿2新品种,结束了毛葡萄无两性花品种的历史。2011年,野酿2新品种在罗城示范种植成功,平均亩产1.2吨,比传统单性花毛葡萄产量提高50%以上。科研人员说,如果石山地区推广种植两性花毛葡萄,预计5年后,全广西两性花毛葡萄种植将达5万亩,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

  走在全国前列的香蕉组培生产技术,也让广西的香蕉组培苗占领了全国90%的市场,香蕉组培苗甚至漂洋过海出口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2011年,继成功选育出全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马蹄淀粉专用新品种桂粉蹄1并成功在市场推广后,该院选育的马蹄鲜食专用品种桂蹄2,已占领广西马蹄种植面积的50%以上,年创汇近9000万美元。湖南、湖北、浙江、广东等多个省纷纷引种试种。从新品种选育、健康种苗推广、栽培技术配套到食品加工出口全程配套,该院的马蹄创新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此外,经过探索,该院的科研人员首次在广西成功实现厚皮甜瓜的规模化露地栽培,打破了以前广西甜瓜只能在大棚中生产的限制,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让悄然崛起的南方哈密瓜基地又增添了成功的砝码。

  深化内功 创新能力蓄势待发

  创新平台是开展科研和创新的载体和核心力量。多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广西农科院的科学研究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构筑了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十一五期间,该院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和完善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使之成为首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并成为该院博士后工作站、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金源单位等依托单位。在这一平台上,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分子品种资源学、功能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转化等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提供了可能。2011年,该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达2200万元,基本满足广西主要作物分子育种及生理生化研究的硬件设施需求。

  创新团队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2011年,该院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薯、食用豆综合试验站两个,至此,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该院共有岗位科学家8个、综合试验站11个,年度经费1110万元。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中,该院已获得首席专家3个、功能专家8个、综合试验站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