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湿哒哒”,养殖“稳当当”|看专家如何支招应对湿冷天
  • 发布单位:广西农科院图书馆
  • 2025-10-09 10:13:04
  • 浏览(179)
  • 收藏
浏览字号:

         自今年九月初起,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长时间连绵秋雨,降雨断断续续持续近50天。这场超长“秋淋”不仅导致玉米等秋粮收获受阻,更在国庆节后与快速降温叠加,形成了近期温度持续低于15℃、相对湿度长期高于80%的湿冷环境,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帮助广大养殖户有效应对,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服务专家、畜牧师宋战胜日前详细分析了湿冷天气的多重影响,并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方案。

        湿冷环境下的养殖困局

       宋战胜说,持续的湿冷天气对畜禽养殖的各环节构成了全方位威胁,主要体现在场舍环境控制、畜禽健康以及生产性能三大方面。

        1.场舍环境调控难度加大

        持续高湿环境使畜禽舍内湿度难以有效控制,通风与保温矛盾凸显。过度通风易导致热量流失,而通风不足则会引发湿气积聚,增加鸡群啄癖、猪群咬仗等行为问题。此外,畜禽体感温度较实际温度低4-5℃,冷应激加剧,易诱发风寒感冒。光照不足也影响畜禽繁殖能力与生长性能。

        2.畜禽健康风险上升

        湿冷环境导致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频发。畜禽表现为采食减少、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初产或高产蛋鸡脱肛现象增加。同时,高湿环境助长真菌与细菌繁殖,球虫病、梭菌感染及吸血昆虫传播的禽痘、葡萄球菌感染等问题显著增多。

       3.生产性能与经济收益受损

        潮湿天气加剧玉米与饲料霉变风险,霉菌毒素蓄积危害畜禽健康。低温环境使畜禽维持能耗增加,料肉比升高,蛋鸡蛋壳质量下降,破蛋、软蛋增多。种用畜禽发情延迟,繁殖能力下降,整体生产效益受到冲击。

        系统应对,构筑多维防御体系

        面对复合型挑战,宋战胜建议养殖户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综合防控措施,从环境精准调控、饲养管理强化到生物安全防控,多管齐下。

         1.精准优化舍内环境

         控湿防潮:及时修补屋顶、墙体漏洞,防止积水倒灌,减少外部湿气侵入;清理粪便污水,饲料槽、饮水器采用“防撒漏设计”,防止饮水外溢;利用午间气温较高时段加强通风,或使用除湿机降低湿度。

         加强保温:密闭式畜禽舍可封严门窗缝隙,但需预留通风口;开放式畜禽舍可用彩条布、秸秆帘等搭建临时挡风障;地面铺设干燥垫料,通过垫料发酵产热辅助保温,且需定期翻动、更换潮湿垫料。

         科学补光:蛋鸡舍每日光照保持16小时,强度12-24勒克斯;母猪舍配种期光照14-16小时,以维持生理节律。

         2.强化饲养管理

         调整饲料配方:提高能量与蛋白水平,可在饲料中添加1%-2%的油脂和增加0.5%-1%豆粕用量以提升能量和粗蛋白含量水平。补充维生素A、E、C及硒、锌等矿物质,增强抗应激能力;添加防霉剂与脱霉剂,预防霉菌毒素危害。

         优化饲喂方式:增加饲喂频次,确保饲料新鲜干燥;按畜禽类别分群饲养,减少争斗与疾病传播风险。

         精细日常管理:早晚观察畜禽状态,及时隔离异常个体,确保群体健康。

         3.落实生物安全防控

         疫苗接种:针对禽流感、新城疫、猪流行性腹泻等秋冬高发病,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药物与绿色添加剂应用:通过添加黄芪多糖或扶正解毒散等药物或益生菌、酶制剂等绿色添加剂提高畜禽免疫力,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消毒与虫害防治:选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戊二醛等对真菌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舍内每周消毒2次,加强人员与车辆进出管理工作。开展灭蚊杀虫工作,阻断虫媒病传播。

         面对持续湿冷天气,宋战胜强调,养殖户需结合环境调控、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措施,多管齐下降低负面影响。通过科学应对,方能保障畜禽健康稳定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