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到广西农科院开展学术交流
  • 发布单位:水稻研究所
  • 2020-09-18 17:37:31
  • 浏览(3041)
  • 收藏
浏览字号:

    9月17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自超教授、张洪亮教授,李金杰副教授、张战营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何振艳副研究员率团应邀到水稻所进行“水稻基因挖掘与利用”专题研讨。会议由潘英华博士主持,所长李丹婷研究员以及科研人员40余人参会。

    交流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张战营副教授、孙兴明博士后、郭海峰博士后、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农保选副研究员、杨行海副研究员、潘英华副研究员和广西农科院重点实验室高菊副研究员分别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了报告。

    张战营副教授介绍了水稻穗粒数基因RGN1的克隆及其分子调控网络。农保选副研究员介绍了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的抗病鉴定结果。孙兴明博士后介绍了水稻类黄酮着色的基因调控网络,从遗传群体构建,基因定位克隆,到分子机制以及颜色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讲解。杨行海副研究员介绍了花青素重要调控基因BP2的图位克隆,分析了其对水稻不同组织器官花青素积累的影响。郭海峰博士后介绍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性自然变异的遗传结构、冷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基础和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的演化和育种利用情况。高菊副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在广西推广品种中导入控制粒形和米质改良基因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了广西杂交稻优质化的分子基础。潘英华副研究员介绍了在广西野生稻中挖掘芽期耐冷基因LTG5的过程及功能验证情况,及在药用野生稻中挖掘控制水稻粒形基因MKK3的发现,功能验证及在广西种质资源和育成种中的分布。

    与会人员对双方团队的报告兴趣浓厚并踊跃地提问交流。会后,中国农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与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科技人员在水稻种质资源基因挖掘与利用相关方面进行了具体讨论,双方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在人才培养、项目联合申报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合作。

 

水稻所 潘英华供稿/廖张波供图 梁天锋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