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00年广西农作物审定品种
  • 发布单位:null
  • 2014-07-01 11:03:32
  • 浏览(14744)
  • 收藏
浏览字号:
红 南 品种来源:红南系广西农科院育种室,1970年用“红梅早”与“广南1号”杂交一代再经辐射处理于1974年育成的早籼中熟品种。
产量表现:1975年区农科院品比,平均亩产1033.7斤,比对照品种广选3号增产5.11%;1976年继续品比,平均亩产1003.7斤,比对照种广选3号增产0.8%;1977年参加广西区试,89个试点平均亩产893.3斤,比对照广选3号增产8.6%,四个稻作区产量均居首位,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稻作区分别比对照增产7.7%、8.4%、9.4%、6.6%。1978年复试,全区72个试点平均亩产886.4斤,比对照广选3号增产6.7%,四个稻作区均比对照增产,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分别比对照增产7.1%、6.7%、5.1%、7.8%。 1979年提升参加南方稻区区试,早籼迟熟组5个点平均亩产848.6斤,比对照种南京11号增产0.4%,比桂朝2号、广二104分别减产1.5%和0.8%,但红南比上两品种早熟10.2天和5天,日产量为6.78斤,居首位。1980年复试,5个点平均亩产916.3斤,比对照南京11号减产2.9%,日产量高,生育期最短。但中熟组11个试点,平均亩产896.2斤,比对照南京11号增产4.4%。其中四川农科院作物所,河南信阳地区农科所分别亩产997.1斤和932.4斤,增产14.2%和11.2%,增产达极显著水准;贵州黔东南州、湖南黔阳地区所、四川沪州水稻所,湖北恩茂地区所分别亩产818.3斤、896.7斤、758.5斤和684.4斤,分别增产11.1%、7.8%、7.6%和5.7%,增产达显著水准;在陕西汉中、安徽的滁县地区农科所分别亩产1040.1斤和843.3斤,增产5.1%和5.4%,增产不显著,还有三个点是减产的,减产幅度0.65~10.2%。
特征特性:在南宁种植全生育期120天,比广选3号早熟4—5天。株高93厘米,株型集散适中,植株生长整齐,叶片较宽但直立,分蘖力中等,生势稳健,抽穗整齐,成熟一致。苗期稍耐寒,后期熟色好。穗较大,平均每穗119粒,结实率86%左右。谷粒椭圆形,谷壳秆黄色,无芒,千粒重26.6~27.2克,糙米率79.8%,蛋白质含量9.19%,米质中等。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缺点是叶片较宽,成穗率较低。栽培要点:桂南可于2月底3月初播种,桂北、高寒山区于3月中下旬播种,桂中介于两者之间。秧龄30天,育成五、六片叶的嫩壮秧,若采用小苗或铲秧,叶龄可小一些。要浅插,插足基本苗,行株距6×4寸或6×3寸,每蔸插6~8苗。要施足基肥,及时追肥耘田,够苗露晒田,要注意氮肥不能施过量,防止倒伏,对病虫害要加强防治。
适应范围:全区可种植。但在沿海地区的沙质土田表现较差,不宜大面积推广。
汕 优 30 选 品种来源:以1974年引入的“ⅠR2153—159—1—4”为材料,经过75~78年的系选及成对测筛,1979年又进一步对恢复力强的“77T39”株系进进鉴纯及配组参加区试,定名为“汕优30选”。
产量表现:1980年晚造参加水稻所组合比较试验亩产1160.1斤,比常规对照种“团结一号”亩增160.2斤,达极显著水准。1981年晚造参加广西杂优区试,据17个点的总结综合,平均亩产770.5斤,比对照“汕优二号”减产0.9%,在桂南9个点亩产809.1斤,比对照“汕优二号”增产1.1%,玉林地区比产试验6个点亩产792斤,比对照种“汕优二号”增产8.3%。1982年晚造继续参加广西区试,15个点亩产819.6斤,比对照“汕优二号”增产14.6%,有12个点增产显著。
1982年全区种植26万亩,1983年晚稻全区种植“汕优30选”80万亩左右,除玉林地区种植约60万亩外,岑溪、浦北、灵山、邕宁、横县、武鸣、上林等县都有种植,普遍生长良好,增产丰收。特征特性:汕优30选属弱感光组合,生育期比双亲延长,故早造不宜种植,适于桂南地区作晚造栽培。一般于7月上旬播种,9月底10月初抽穗,10月底11月初可收割,生育期112~115天。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稍大,主茎叶片数16~17天,株高105~115厘米,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长22~25厘米,每穗114~179粒,实粒90~140粒,结实率80~85%,千粒重26.5克。耐寒力比汕优6号强,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后期较耐低温,功能叶的生长维持时间长,灌浆结实期比其它组合长3~5天,叶片转色好,成熟时青枝腊秆。
经初步测定含脂肪2.58%,蛋白质9.07%,淀粉26.25%,出糙率79.2%,米质中上等。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晚造播种期应在7月5日至10日为宜,每亩秧田播种量20斤左右,秧龄20~25天,培育成三蘖以上的壮秧。
2.合理密植。一般插7×4或6×4(寸)的规格,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左右,力争1~2次分蘖大部分成穗,提高成穗率。并要注意浅插,争取低位分蘖多。
3.科学用肥。要施足基肥,早施回青肥,重施分蘖、壮蘖肥,巧施胎肥或粒肥。根据北流县的经验N∶P∶K的比例是1∶0.5∶1,具体做法是插后5天左右施回青肥,9~12天重施分蘖肥,中间控制施肥,前期用肥要占计划用肥的80%左右,以后看苗施肥,后期巧施壮尾肥和根外追肥。
4.水的管理掌握深—浅—露晒—干干湿湿的原则,但后期不能断水过早,否则会影响结实率和饱满度。5.注意防治病虫害,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病虫消灭在初发期。
适应范围:适于桂南地区作晚造栽培。
  汕 优 桂 8
品种来源:汕优桂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0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2061×ⅠR661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8(原编号6161—8)配组而成的早籼早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0年晚造参加广西水稻所比产试验,折亩产550.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5%;1981年早造参加广西杂优协作组新组合统一比产,亩产506.9公斤,比同熟期常规当家种广选3号增产24.4%,其中5个试点增产极显著,2个试点增产显著。
1982~1983年参加自治区和南方早稻杂优区试,在自治区区试中,亩产425.8~467.3公斤,比对照种广选三号、广二矮104,增产1.3%和7.5%;在南方早稻杂优区试中,亩产为465.55公斤和474.85公斤,比统一对照种湘矮早9号增产9.1%和14.4%。另外,在贵州安顺和陕西汉中等中稻区比产,亩产458.35公斤和573.45公斤,均居首位,比当地主裁对照种增产22.2%和15%。1983年晚造又参加南方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57.95公斤,名列第一,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9.7%。1982年早造开始参加生产试种,在地处桂北的恭城县城厢镇三个点种植3.2亩,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其中古城村何承平种植1.22亩,平均亩产530.15公斤。1983年早造该镇种植492亩,一般亩产475公斤,高的超500公斤,比常规推广种亩增125公斤;晚造种植246亩,一般亩产450公斤,比常规推广种亩增122公斤。荔浦县马岭镇佛子村,1983年早造试种257亩。平均亩产549公斤,比朝阳早18选亩增75公斤,1984年马岭镇扩大试种1398亩,收割时对余志明等六户的田块进行丈量验收,亩产幅度为475~506.5公斤,平均亩产498.45公斤,比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广二石,亩增100~150公斤。1983年,永福县苏桥乡推广站试种11.9亩,亩产405~525公斤,比红410亩增100公斤以上。梧州地区贺县,1983年早造对汕优桂8进行大田对比试验,三个点2.92亩,平均亩产431.25公斤,比对照广二石亩增59.7公斤,增产16%。地处桂南的浦北县1982年早造安排二个乡试种,其中小江镇白石坡村张祖杰户种2.4亩,亩产525公斤;樟家乡高坡村龙现忠户种1.3亩,亩产515公斤。1983年早造该县种植110多亩,亩产314.45~533公斤,比常规品种广二石亩增46~104.5公斤。1984年广西全区种植2万亩以上。特征特性:株高99.8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稍宽。苗期耐寒性较好,能早生快发,分蘖中等,后期熟色好,每亩有效穗16万,成穗率65.8%,每穗总粒数139.2粒,实粒数119.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6.7%。早造生育期125天左右。抗性较好,据广西农科院植保室和江西农科院鉴定结果,对白叶枯病为中抗,对叶瘟、穗颈瘟、纹枯病轻感。抗褐飞虱,但不抗黄矮病和普矮病。米质较优,腹白小,色泽好,出糙率78.5%,精米率73.8%,完整精米率62.2%,米粒长6.1毫米,长宽比2.5,粒型适中,米胶长度2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7.6%,蛋白质含量8.93%,脂肪2.77%,淀粉76.23%。
栽培技术要点:由于汕优桂8的营养生长期较短。在栽培上要根据这个特点采取增穗、增粒的措施,特别是增加每亩的有效穗数,更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1.培育多蘖嫩壮秧,适宜插5~6叶的多蘖秧。采用6×4和7×4(寸)的规格,每蔸插两粒谷的秧,保证10万左右基本苗。
2.施肥采用“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肥料种类要合理搭配。
3.搞好水分管理,使禾苗生长有促有控,插后20天总苗数达到20万左右,逐步开始露晒田,抽穗时保证有适当水层,灌浆期维持田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太旱,防止高温干旱逼熟。
适应范围:汕优桂8全生育期比汕优2号短10天左右,适合于我区桂中以北及华南北部双季稻区作早稻,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作晚稻,以及淮南、陕南、云贵等省一季稻区种植。

  汕 优 桂 32
品种来源:汕优桂32是广西水稻研究所1981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36×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2(原编号3624—32)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1年晚造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折亩产508.23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96%,增产不显著。1982年继续比产,早造折亩产620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6.4%;晚造折亩产505.4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23.6%,达极显著标准。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1983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478.6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4.5%;晚造12个试点,平均亩产433.9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4.6%。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13.9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4.0%;晚造18个试点,平均亩产376.1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6.6%。1985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70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2.5%;晚造在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15.1公斤,比汕优6号减产3.06%。三年五造比对照增产,增产率为2.6~6.6%。1985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稻区试,14个试点平均亩产422.58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广4.11%,居第二位,其中9个增产点平均增产6.78%。1983年开始在面上试种,当年玉林地区试种面积2000多亩,1984年扩大到8万多亩,1985年又试种9万多亩,普遍获得增产丰收。1985年梧州地区的岑溪县南渡乡试种4.6亩,平均亩产552公斤,比双桂36号251亩平均亩产475公斤,增产16.2%;安平乡试种4亩,平均亩产581公斤,比广二矮104的5亩平均亩产440公斤,增产32%;山区的黎木乡、诚练乡试种12.75亩,平均亩产565.25公斤,比梅桂1号3.6亩平均亩产439.5公斤,增产28.6%。到1986年,全区累计种植面积24万亩。
特征特性:汕优桂32与汕优桂33同为姐妹系,据广西区试结果,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叶片稍宽但挺直。株高111.1厘米,在每亩插植6万基本苗情况下,有效穗17.6万,成穗率54.2%,每穗145.9粒,实粒121.4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7.6克,平均生育期早造约128天,比汕优桂33迟熟3天,晚造120天左右。据广西水稻所初步分析,汕优桂32出糙率为79.1%,脂肪含量2.93%,粗蛋白含量8.19%,淀粉含量75.61%,米饭粘度和适口性与汕优桂33相仿。该组合经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其抗性与汕优6号、汕优桂33相似。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生育期较汕优桂33长3天左右。早造秧苗期耐寒性较弱,晚造生育后期耐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嫩壮秧。
2.每亩插2万蔸左右,6×5或7×4(寸)规格,保证返青成活后有6~8万基本苗。
3.多施农家肥做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以前重、中补、后轻为原则。
4.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可逐步露、晒田,灌浆至成熟保持田土干干湿湿。
适应范围:适宜桂南作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或一季中稻种植。

  汕 优 桂 33 品种来源:汕优桂33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1年用珍汕7不育系与ⅠR36×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3(原编号3624—33)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1~1982年在广西水稻研究所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01~62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6.9~10.2%;晚造亩产464.7~473.1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4~13.09%。1982~1984年参加自治区区试,早造平均亩产505.75~517.7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2.3~10%;中造平均亩产62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9.9%;晚造平均亩产423.05~434.2公斤,比汕优2、6号增产1.3~15.17%。1982~1983年参加南方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19.9~426.8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2.8~8.4%。1983年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7.2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3.6%。1982年,开始在玉林地区试种100亩,1983年种植15万亩,1984年全国种植约200万亩,其中广东83.8万亩,福建37万亩,广西80万亩,各地普遍反映亩产500公斤左右。如广西陆川县马坡镇试种1000亩,亩产555公斤;北流县隆盛镇移山村试种26亩,平均亩产640公斤,勾漏乡印塘村种5.1亩,平均亩产652公斤;广东高州县早稻表证亩产547.15公斤,比汕优2号亩增87.9公斤,增产19.13%;福建邵武市1983年种植1.75万亩,平均每亩比汕优2号增产50~70公斤。
特征特性:株高107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窄长挺直,每亩有效穗16.4万,每穗总粒数147.5粒,实粒数125.9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7.4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适应性广,对肥料利用率高。据试验每亩吸收1斤纯氮可生产稻谷29.45公斤,比汕优2号多3.15公斤。分蘖速度较快,分蘖高峰期比汕优2号早五天出现,全生育期和汕优2号、6号相似或稍早。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纹枯病亦轻,抗褐稻飞虱。出糙率80%,精米率73%,完整米率61.8%,含蛋白质8.3%,淀粉76%,脂肪3.08%,米胶长度29毫米,直链淀粉26.2%。但汕优桂33对稻瘟病的B群小种抗性稍差,耐肥抗倒不及汕优2号。
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多蘖壮秧,每亩插植2万蔸,保证返青成活有6~8万基本苗。
2、多施农家肥做基肥,重施磷、钾肥,适施氮肥,施肥采用“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每亩施纯氮量12.5公斤左右,可获500公斤产量。
3、搞好水份管理,适时露晒田,灌浆后保持田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太早。
4、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适应范围:汕优桂33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似或稍早,抗性和产量均优于汕优2、6号,可在汕优2、6号的种植地区推广,即可在南方稻区的华南南部做双季早稻,在其他地方做中稻或晚稻。
  汕 优 桂 34 品种来源:汕优桂34是广西水稻研究所1982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30×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4(原编号3024—1)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2年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9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580公斤增产1.7%,不显著,但早熟5天;晚造亩产466.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4.1%,且早熟3天。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三年五造比对照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桂33都增产,增产幅度为1.85~10%。其中1983年早造10个试点,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10%;晚造6个试点,平均亩产407.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8%。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20.6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3%;晚造19个试点,平均亩产362.3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7%。1985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69.95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1.85%。1985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14个试点平均亩产43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6.26%,名列第一位,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亩产比汕优2号增产10.47%。在参加各种试验的同时,在面上进行多点示范试种。1982年晚造,浦北县四个点试种,一个点亩产52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67.5公斤,增产14.9%,其余三个点比汕优6号分别增产4.09%、14.9%、8.6%。大田验收1.22亩,平均亩产39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41公斤,增产11.74%。由于产量较高,该县83年晚造扩大试种500亩,普遍获得增产。1984年早造,南宁市心圩农技站进行比产,汕优桂34在七个品种(组合)中名列第一,折亩产524.35公斤,比汕优36亩增61.85公斤,增产13.37%,比双桂35号亩增58.5公斤,增产12.55%。玉林地区1984年多点试种8000亩,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如博白县种子公司验收15个农户试种田,面积145.26亩,平均亩产525.2公斤;该县江宁农技站晚造对比田,亩产471.25公斤,比双桂36亩增66.25公斤。平南县同和乡晚造试验,汕优桂34亩产456.25公斤,比汕优36亩增18.75公斤。北流县平政乡试验,汕优桂34亩产512.4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14.9公斤。1985年,玉林地区试种15万亩,普遍获得增产丰收,并出现一些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此外,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试种也表现良好。如1984年广东省清远县良种场早造产比,汕优桂34亩产48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亩增80.7公斤,增产20.1%;湖北省京山县作中稻比产,汕优桂34在参试的5个组合中居于首位,比汕优63亩增52.5公斤,且抗倒、抗白叶枯病。1985年全区种植34万亩,1986年100万亩左右。
特征特性: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略呈瓦型。株高105.7厘米,每亩有效穗18万,成穗率54.7%,每穗155.7粒,结实123.3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早造127天左右,晚造117天左右。初步分析出糙率80.3%。脂肪含量3.3%,蛋白质含量9.01%,饭软适口性较好。该组合,据大田试种调查和人工接种初步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比汕优6号、汕优桂33较强。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容易出现包颈现象。
 栽培技术要点:汕优桂34属感温性大穗型组合,在栽培上要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增穗增粒,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1、适时播种,把抽穗期安排在当造最佳季节,避免低温的影响。
2、培育带蘖壮秧,采用6×4或7×4(寸)规格,每亩保证有8~10万基本苗。
3、及早追肥耘田,争取早分蘖,提高成穗率。施肥宜前重、中补、后轻,注意氮、磷、钾配合。
4、搞好水份管理,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促分蘖,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逐步露、晒田,生育后期要维持土壤润湿状态,不可断水过早。
适应范围:汕优桂34生育期比汕优2号短3~5天。适宜于桂南地区作早晚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一季稻区作中稻种植。
  汕 优 桂 99 品种来源:汕优桂99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6年用珍汕97A作母本与新育成的恢复系桂99配组而成,属感温型组合,晚造种植熟色好,可作早晚兼用型杂交稻组合种植。
产量表现:1988年参加水稻所杂交早、晚稻组合比较试验,早造平均亩产4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5.4%,达显著水准;晚造比汕优2号增产10.5%,达显著水准。1988~1989年参加自治区杂交早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两年平均亩产均居首位,平均亩产435~496.65公斤,1988年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2.62%,比汕优桂33增产1.71%,10个试点有6个增产;1989年比汕优桂33增产2.87%,10个试点有9个增产。198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杂交晚稻区试,桂中稻作区6个试点都增产,比汕优2号增产8.29%,比汕优桂33增产4.12%,产量居首位;桂北稻作区5个试点也全部增产,比汕优2号增产5.93%,比汕优桂33增产5.24%。高寒山区中稻3个试点平均亩产比汕优2号增产8.22%,比汕优桂33增产7.0%。1988~1989年在贺县的贺城、南乡、莲塘、大平等乡镇早、中、晚造进行大田生产试验,总面积4.9亩,经验收,平均亩产535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7.2%;贺县八步的三加晚稻品比试验,在八个组合中产量居第一位,折亩产574公斤,比汕优63增产4.4%。1988年在靖西县作中稻比产试验,四个组合(汕优63、汕优桂33、汕优桂34、汕优桂99)汕优桂99产量名列前茅。1988年贺县早、中、晚造种植共248亩,亩产普遍超500公斤,晚造验收9.9亩,平均亩产510公斤,比汕优桂34增产8.04%。该县1989年早、中、晚稻共扩大种植7300多亩,普遍反映良好。1989年,北流县早造多点试种100多亩,普遍获得高产,经自治区、地、县、乡镇四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验收六麻乡圩队黎德焕户0.98亩,平均亩产591.5公斤;六靖镇六靖村试种共3.4亩,平均亩产605公斤,产量居六个组合之首;勾漏乡松花村罗昭裕户试种2.5亩,平均亩产534公斤;隆盛镇陈智村罗绍福户试种0.55亩,折亩产670.5公斤;栽培水平较低的新圩镇宋村周基坤户1.46亩,亩产也达439公斤。1989年晚造全区种植面积约6万亩,其中北流县六麻乡试种17944亩占全乡晚稻面积71.8%,经组织验收上中下三种类型的田块16块,折亩产547.8公斤,比汕优玉83平均亩产478.08公斤增长14.59%,比汕优桂34平均亩产510.2公斤增长7.37%。1990年早造预计全区推广面积60万亩左右。
特征特性:株高100~115厘米,生育期似汕优桂33,在桂南种植早造130天,晚造115天左右。桂中、北作晚稻,全生育期121~122天,高寒山区作中稻,全生育期132天。苗期较耐寒,分蘖力较强,繁茂性较好,株型集散适中,叶色青绿,熟色好,成穗率较高,每亩有效穗18~20万穗,结实率77~82%,千粒重26.5克,出糙率80%,精米率70%,腹白小,米质较优。缺点耐肥性稍差。该组合适应性较广,抗性较好,对稻瘟病抗性鉴定为5级,据北流县试种观察,其抗瘟病能力明显强于汕优桂33、汕优桂34。
栽培技术要点:
1.该组合苗期较耐寒,早造可适当早播,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嫩壮秧。
2.插足基本苗,6×5寸或7×4寸规格,每蔸插双本秧,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
3.以农家肥为主,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掌握“前适、中补、后轻”的原则,防止偏施氮肥引起倒伏。
4.水分管理,注意灌浆后不要断水过早,以延长功能叶的活力,发挥其结实率高的优势。
制种技术要点:该组合父本的耐寒性较强,春季制种遇倒春寒影响较小,全生育期较稳定。
1.合理安排播错期。早稻制种父母本叶龄差:桂南7.0~7.5叶,桂中7.5~8.0叶。晚造制种父母本播错期:桂南15~18天,桂中18~20天,桂北22~25天。
2.父本插植双行,分期施肥,促进父本健壮生长,延长父本花期。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目前推广的汕优组合同。
适应范围:汕优桂99生育期比汕优桂33早熟1~2天,在桂南可作双季杂交稻种植,在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或一季中稻种植。   汕 优 桂 44 品种来源:汕优桂44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4年用珍汕97A和新选育的恢复系84—4(即桂44)配组而成,属感光型杂交晚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4年参加水稻所杂交晚稻型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52.5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63.5公斤,增产16.3%,明显优于汕优30选。1985年~1987年参加广西杂交晚稻区试,三年22个区试点平均亩产均比对照种增产,名列第一。1985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21%;1986年桂南8个试点平均亩产383.4公斤,比对照汕优30选增产7.21%;1987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319.2公斤,比对照汕优30选增产13.64%。1986~1987年参加广东省杂交晚稻区试,两年名列第一。1986年在桂南的北流、博白、田阳、邕宁、浦北等县试种,表现产量较高。北流县隆盛平坡村连片种植100亩,亩产超500公斤;其中刘宗彬户试种0.7亩,实收生谷亩产705公斤;隆盛镇农技站对坡尾村陈家昆等四户试种的2.5亩进行实地勾割测产,亩产生谷591~660公斤。博白县三滩乡那秀村连片试种50亩,亩产也达500公斤。博白县农业局那秀点对比试验,亩产537.15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17.36公斤,增产3.23%,比汕优桂34亩增18.9公斤,增产3.52%,居首位。田阳县在那坡、那满、百育、田州等乡镇试种9.16亩,平均亩产435.07公斤,比汕优30选、汕优桂33、双桂36和青华矮分别增产18.67%、10.76%、30.62%和49.14%。1987年晚造,全区扩大试种25万亩。仅田阳县就试种6万亩,经区、地、县联合验收200多户共82.659亩,平均亩产453.99公斤,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18.735亩,占22.66%,平均亩产548公斤,最高产的田州镇陆天送户1.02亩,平均亩产617公斤。广东省当年试种约3000亩,普遍获得成功,深受好评。1988年在广西、广东南部扩大种植达60万亩左右。特征特性:汕优桂44属感光型杂交晚稻组合。株高95~100厘米,前期长势好,中期穗长,后期拔高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低,叶片较大,叶厚度适中,功能叶维持时间较长,后期青枝腊秆,穗大粒多,平均每穗总粒数186~208粒,实粒数116~204粒,结实率64~77%,千粒重28克左右。在桂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汕优30选略迟2~4天。较抗白叶枯病,后期熟色好。但中期易感细菌性条斑病,父本桂44苗期耐寒性较差。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种期以6月底至7月上旬,秧龄25—30天为宜。
2.插足基本苗,提高有效穗。汕优桂44分蘖力偏弱,插植采用7×4或6×5寸的规格,每蔸插双本苗,争取亩有效穗达17万穗以上。
3.搞好水肥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施肥采用“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后期不能断水过早,以充分利用其功能叶寿命长的特性,促进籽粒灌浆饱满,提高产量;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
1.桂南稻作区早造制种第一期父母本叶龄差6~6.5叶,晚造播错期14~15天。
2.早造制种,要采取防寒育秧措施,加强对父本的管理,防止冷害,培育多蘖壮秧。
3.父本要加强管理,插足基本苗,早攻前期分蘖成穗,延长父本花期,增加父本花粉量,夺取制种高产。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一般汕优组合相同。
适应范围:适于我区桂南稻作区作晚造种植,在桂西低海拔地方可作一季中稻种植。

  桂 晚 辐 品种来源:桂晚辐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包胎矮进行辐射处理,于1983年选育而成的晚籼迟熟常规稻品种。
产量表现:1983年大区观察试验,折亩产490~515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5~35公斤,增产2.1~7.3%。1984~1985年品种比较试验。1984年折亩产440.2~449.05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6~69.45公斤,增产16.88~18.21%;1985年品比折亩产381.99~399.96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66.51~84.48公斤,增产21.08~26.79%。1986年参加自治区晚稻区试,桂南稻作区十个试点,平均亩产350.1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56公斤,增产20.92%,达极显著水平,名列七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7年续试,桂南稻作区九个试点,平均亩产321.2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38.27公斤,增产13.54%,增产显著,名列六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5年在区水稻所大田试种2.963亩,平均亩产387.13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13.43公斤,增产41.14%。1986年在桂南稻作区8个县(市)29个乡(镇)及区水稻所扩大试种、示范一千多亩,普遍获得成功,表现增产显著。平南县试种148.2亩,产量均比相同条件下的包选二号高产,一般高50~75公斤。其中环城乡遥望村种植61.2亩,平均亩产458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69.5公斤,增产17.89%,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7.5亩,占12.2%;亩产450公斤以上的有42.9亩,占70.1%;亩产325公斤以上的有10.8亩,占17.7%。岑溪县试种48.3亩,平均亩产440.5公斤,比该县推广面积较大的“三包五”亩增70.75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78.25公斤。武鸣县在10个乡(镇)15个点共试种242.1亩,多数安排在中低产田和边远田种植,而且播种期推迟,但平均亩产仍获得305.1公斤。其中附城乡启德村连片种植33亩,平均亩产389.3公斤;宁武乡伏塘村梁高祥户种植1.8亩,平均亩产435.3公斤。玉林市、邕宁、田东等县试种都获成功,深受群众欢迎。1987年在桂南稻作区19个县(市)多点试种、示范10.3万多亩,各地组织验收的结果,桂晚辐产量均显著高于包选二号。平南县环城乡遥望村连片试种1200亩,平均亩产463.2公斤,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149.78亩,占12.48%;亩产超450公斤的816.56亩,占68.05%;亩产超388公斤的有238.66亩,占19.47%,包选二号亩产仅291.65公斤(倒伏)。南宁市郊区心圩乡验收45亩,平均亩产416.6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33.6公斤,增产47.21%。凭祥市友谊乡验收15.35亩,平均亩产334.89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43.79公斤;夏石乡验收5.8亩,平均亩产343.1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08.25公斤。上林、武宣等县的验收结果,桂晚辐均比包选二号增产显著。
特征特性:株高100~105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立,剑叶厚直。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茎秆粗壮,穗较大,着粒密。秧龄弹性大,根系发达,抗倒性明显比包选二号增强。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不抗恶苗病,生长后期耐寒性强。抽穗快而整齐,后期熟色好,结实率高。考种每穗总粒数129.6粒,实粒122.8粒,结实率94.7%,千粒重21.5克。全生育期比包选2号短3—5天。米质与包选二号相仿,蛋白质含量11.09%,糊化温度5级,胶稠度27毫米,直链淀粉21.2%,出糙率80.5%,腹白小,饭味甜,有香感。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期宜于6月中旬至下旬初,秧龄40~45天为宜。
2、插足基本苗,采用5×4寸或6×4寸插植,每穴4~5苗,亩插足基本苗10~12万。
3、施肥采用“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促进前期低位分蘖成穗,控制中后期无效分蘖,使整个群体结构健壮生长。
4、注意防治病、虫、鼠害。
适应范围:适宜于桂南稻作区有种植包胎矮、包选二号、大灵矮习惯的地区种植。

  西 乡 糯
品种来源:西乡糯是广西水稻研究所1983年用小野糯(小家伙/野生稻)为母本,双桂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五代选育而成的糯稻品种。1990年8月22日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
产量表现:1987年早稻进行品系试验,小区平均亩产595公斤,比对照广二104增产8.58%,增产达极显著水准,名列第一。1988~1989年参加自治区级早稻迟熟组区域试验,桂南、桂中16~17个试点,平均亩产417.14公斤和435.9公斤,分别比对照广二104(籼稻)增产2.11%和1.55%,名列第二和第三位,被评为入选品种。在参加区试的同时,在南宁市郊、邕宁、玉林、桂平、崇左、藤县、浦北、象州、鹿寨、兴安、全州等地进行大面积多点试种和生产力试验,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高的超过500公斤。全区1989年试种8万亩,1990年发展到20多万亩。特征特性:该品种,在南宁种植,早稻全生育期125天,比广二104迟熟4天,晚稻全生育期120天左右。生势稳健,分蘖力强,成穗率60%,亩有效穗22.2万。株高97.8厘米,茎秆坚韧,耐肥抗倒伏能力强,平均每穗总粒数95.3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4.1克。糙米率80.35%,精米率74.15%,整米率56.8%,米色乳白,糊北温度5,属中等,蛋白质含量8.64%,直链淀粉含量早稻样品为1.9%,晚稻样品为0.47%,均属极低,胶稠度100毫米,属软类型,以上分析数据均符合农业部颁布的优质食用糯稻二级标准。抗性鉴定结果,苗瘟叶瘟为抗至中抗;穗颈瘟鉴定;区农科院植保所定为9级,与广二104对照种相同;三江县农科所鉴定穗瘟率,西乡糯为3.61%,对照种广二104为49.0%。白叶枯病区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对照种广二104为5级,西乡糯为3级,抗性比对照好。该品种主要的优点是株型集散适中,生势稳健,耐肥抗倒性强,亩有效穗数多,熟色好、结实率高,产量高,糯性好。但米质次于优质大糯。
栽培技术要点:
1、西乡糯属早稻迟熟品种,在桂南和桂中南部县可作早稻种植,全区各地可作中、晚稻种植,秧龄25~30天。
2、西乡糯耐肥抗倒,要施足肥料才能获得高产,亩施纯氮10~12.5公斤,配合相应的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早生快发早够苗,争取较多的穗数,获得丰产。
3、小株密植,科学用水。育成带分蘖的壮秧,插19.8×13.2厘米(6×4寸),每蔸插4~5苗,回青后浅灌,中期节水制肥促壮秆,争取粒多穗大,后期不宜断水过早,以利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
4、适时收割。该品种不易落粒,以充分成熟收割为宜。
适应范围:适宜在桂南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桂中、桂北稻作区作中造或晚造种植。
  桂 713 品种来源:桂713是广西水稻研究所从国际稻观察试验材料ⅠR28125—79—3—3—2中,经三年用纯系法于1988年选育而成。原名为713。1993年8月11日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
产量表现:该品种经1990~1992年三年早造品比试验,平均亩产474.1公斤,比对照民科占亩产469.7公斤,增产0.94%。1992年早造在广西水稻所及桂平、贵港、灵山、象州、柳城、临桂等县进行区域性生产力简易对比试验,平均亩产424.86公斤,比文科占增产7.72%,晚造又在桂平、贵港、玉林、柳城、临桂等县复试,平均亩产333.76公斤,比民科占增产27.7%。同时在上述县(市)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力测定:早造面积79.39亩,平均亩产404.94公斤,晚造面积216.8亩,平均亩产384.65公斤。据桂平、贵港、象州、临桂、邕宁、宾阳等7县(市)统计,1991~1992年早造已试种37028亩,晚造试种50882亩。1992年全区31个县(市)共试种约10万亩。在正常气候和管理条件下,早造一般亩产350~450公斤,高的超500公斤;晚造325~400公斤,高的达450公斤。
特征特性:713在南宁3月上、中旬播种,3月底4月初移栽,6月8~10日抽穗,7月10日左右成熟,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88.7公分,叶片短直,株叶型松紧适中,耐肥力中上等,在自然诱发下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蘖力强,属多穗型品种。三年品比试验定点调查,平均每蔸基本苗4.2苗情况下,每蔸总蘖数22.45苗,有效穗为13.33穗,成穗率59.37%。考种结果:平均每穗粒数87.27粒,结实率84.61%,干粒重21.16克,米粒无腹白,品质优。1991年3月中国水稻所谷化分析,早稻米样,米粒长6.3毫米,宽1.99毫米,长宽比3.2,出糙率78%,精米率70.1%,整精米率58.4%,直链淀粉含量17.7%,糊化温度7级,胶稠度85毫米;1992年9月晚造米样,出糙率77.3%,精米率71.3%,整精米率62.8%,米粒长6.3毫米,长宽比3.1,垩白率0%,垩白度0%,透明度1级,糊化温度7级,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4%,蛋白质含量9.27%。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713属早稻中迟熟类型,在桂南、桂中南部可作早造和晚造种植,桂北可作中造或晚造种植。要适时播种,秧龄在20~25天。一般来说,桂南早稻在3月10~15日,晚造在7月10~15日;桂中南部早造在3月20~26日,晚造在7月5日以前播种;桂北作晚造种植,在6月25日左右播种较为适宜。
2、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肥田种植。713矮秆,分蘖力强,耐肥力较强,宜选中等以上肥田种植。以农家肥为主,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促进早分蘖,快分蘖,以达到较多有效穗,以多穗夺高产。
3、疏播培育分蘖壮秧,小株密植。每亩秧田播种量为15~20公斤,每亩本田用种量1.5~2.0公斤,插秧规格一般用19.8×13.2厘米(6×4寸),每蔸插1~2苗。
4、科学用水。深水回青,浅水分蘖,浅水施肥耘田,够苗露晒田,中后期湿润交替到成熟。
5、防治病虫鼠鸟危害。据在桂南、桂中、桂北三稻作区试种反映,713分蘖多,在6、7月份高温多湿易感纹枯病,不宜在重稻瘟病区和沙土田种植。晚造秧田要防治稻瘿蚊危害,稻瘿蚊多发地区不宜种植。
适应范围:适宜在桂南、桂中南部县作早、晚稻种植,桂中中部和桂北作中稻或晚稻种植。不宜在沙土田,深土田,烂泮田种植。
  桂 青 野 品种来源:桂青野(原名野青桂)是广西水稻研究所于1983年用广西野生稻(81—377)作母本,以青华矮6号、双桂1号、双桂36号作父本连续杂交经8年9代选育而成的感光型早熟晚稻品种。1994年4月20日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
产量表现:1991年晚造进行品比试验,亩产421.2公斤,比团结1号增产16.6%;1992年晚造参加自治区区试:桂南稻作区10个点,平均亩产384.8公斤,比对照桂晚辐增产2.34%,早熟11天;桂中稻作区6个点,平均亩产315.5公斤,比水辐17号略减产早熟6天;1993年晚造继续参试,并列为晚籼优质稻的对照品种,在南宁、柳州、玉林三个试点,平均亩产342.72公斤,比桂引901减产1.77%,其中在南宁、柳州两个点名列第一,亩产分别为456.77公斤和200公斤,比桂引901增产7.45%和10.07%。同年经自治区科委批准立项中试,全区设5个点,每点面积10亩以上,进行生产力测定。贵港市桥圩镇点,桂青野亩产440.8公斤,比对照七桂早增产10.4%;宁明县思乐乡点,亩产409.1公斤,比七桂早增产15.37%;象州县府城乡点,亩产410.0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10.8%。1993年全区试种面积约2.5万亩,一般亩产350~400公斤,高的达450公斤。
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有效穗多,耐肥抗倒力强,较抗稻瘟病,高抗褐稻虱生物型ⅠⅡ,剑叶中长,叶色青秀,后期熟色好。株高96厘米,亩有效穗22~26万,每穗114.7粒,结实率88.5%,千粒重19.6克,谷粒黄褐色(麻壳),在桂南,全生育期120~126天,比桂晚辐早熟10天以上。米质较优,据中国水稻研究所谷物化学分析室分析结果:糙米率77.99%,精米率71.95%,整精米率61.64%,粒长6.2毫米,宽2.12毫米,长宽比2.84,垩白率1%,垩白度为0.09%,透明度1级,糊化温度7,胶稠度58,直链淀粉含量25.99%,蛋白质含量10.61%。
栽培技术要点:桂青野是属感光型晚稻早熟品种,秧龄弹性大,15~45天秧龄齐穗期相差不大,但以25~30天最为适宜。疏播培育壮秧,每亩秧田播量20~25公斤为宜。插植规格以19.8×13.2厘米(6×4寸)或19.8×9.9厘米(6×3寸)每蔸插3~4苗为好。本田要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该品种后熟期较长,成熟较缓慢,不宜过早断水晒田,以利籽粒饱满,获得更好的收成。
适应范围:适宜在桂南及桂中以南地区作晚稻种植。
  博 优 桂 99 品种来源:博优桂99(原名博优903)是广西水稻研究所于1990年早季以博白县农科所育成的博A与自育成的恢复系桂99配组而成的感光型晚造杂交稻组合。1993年8月11日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产量表现:该组合1990年晚造广西水稻研究所进行品比试验,亩产421.77公斤,比对照博优64增产10.67%。居参试6个组合之首位。1991年晚造参加广西晚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平均亩产399.5公斤,比对照博优64减产0.92%,不显著。1992年晚造续试,平均亩产462桂晚辐增产23.22%。两年区试结果综评,产量与对照博优64相同。但米质较好,抗倒力较强,后期较耐寒,评为入选组合。在参加各级试验的同时,经大田生产试验和多点试种表现良好。如1990年晚造北流县试种78亩,经验收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博优64亩产486.8公斤增产4.27%;1991年扩大试种9.38万亩,平均亩产439.15公斤;1992年又扩大试种12万亩,经抽样调查14个乡镇的6.55万亩,平均亩产466.2公斤。1991~1992年全区试种累计135.2万亩,其中以南宁、玉林、梧州、钦州和南宁、北海等地、市种植较多,一般亩产450公斤左右,高的超500公斤,是目前桂南地区主要晚稻优良组合之一,今后还有发展趋势。
特征特性:博优桂99属感光型杂交晚籼组合。根据区试结果,在桂南稻作区7月上旬播种,11月上旬可收获,全生育期121天,株高95.71厘米,亩插7.91万基本苗情况下,每亩有效穗20.61万,每穗124粒,结实率83.06%,千粒重23.32克。广西区试稻米分析,糙米率83.17%、精米率73.38%,整精米率67.42%,分别比博优64高2.0%、2.05%、4.66%;直链淀粉含量22.98%,胶稠度56毫米,消碱值5,蛋白质含量8.37%。中国水稻研究所分析,糙米率80.66%,精米率72.99%,整精米率57.93%,籽粒长6.32毫米,籽粒长宽比2.76,垩白度12.74%,消碱值6.7,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6%,蛋白质含量8.22%。可见,博优桂99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优于博优64。据观察和各地试种反映,该组合主茎总叶片数在正常季节种植为16—17片,叶片较小而挺直,叶色浓绿,株叶型好,集散适中,分蘖多,繁茂性好,适应性广,无论在中、低产田或高产田种植,其产量优势都显明。与博优64相比,其叶片较挺直,剑叶角度较小,茎秆较硬,抗倒力强,后期耐寒性较强,成熟时青枝腊秆,转色较好,苞茎较少,结实率较高,对纹枯病抗性也较强。广西区试鉴定,对稻瘟病抗性,91年为7级,92年为3级;对白叶枯病抗性,91年为2.5级,92年为4级。各地种植反映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抗。博优桂99的父本桂99苗期比较耐寒,早季制种生育期比较稳定,花期相遇保证率较高,开花习性好,花时与母本同步,花粉量大,属颖外散粉型;母本博A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柱头亲和力强。因此,制种易获高产,如玉林地区1991制种945.7亩,总产295749.8公斤,平均亩产208.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当早播可延长生育期,达到穗大粒多。在桂南稻作区晚稻适于7月上旬播种,疏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25—30天。
2、插足基本苗。每亩插基本苗12万左右,可采用插植规格19.8×13.2厘米(6×4寸)或19.8×16.5厘米(6×5寸),每蔸插2粒谷秧。
3、施足基肥,追肥宜采用“前重、中控、后补”施肥方法,促进禾苗早生快发,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有效穗数,促进穗大粒多。在中低产田种植,注意调节肥料要素,保证土壤养份平衡,利于禾苗生长健壮。
4、薄水插秧,浅水分蘖。插后18~20天,亩有苗25~30万时,先露后晒。抽穗杨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润灌,视禾苗转色情况,适量施用花肥或粒肥。由于晚秋昼夜温差大,并常有冷空气南侵,此时宜视气温变化情况,灌水调温调湿,改善田间小气候,以利灌浆结实。
5、注意防治稻瘿蚊。
制种技术要点:
1、定准父母本播种错期,保证花期相遇。博优桂99一般早制晚用,在南宁,父本桂99于2月下旬播种 ,主茎总叶数16~17片,母本博A于3月中下旬播种,主茎总叶片数13~14片。但不同年际间因气温变化不同,或栽培水平差异,父母本总叶片数有所增减。多年来,广西水稻研究所早季制种采用播期错期叶龄差为5.5叶,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采用。
2、培育高产群体。在培育多蘖壮秧的基础上,对父本采取开沟施肥定植,扩大父母本种植行比(2∶14~16),插足父本5~6万、母本15~16万基本苗,施足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适早露晒,防治病虫危害等措施,促进禾苗健壮,达到父本亩有效穗8万以上,母本有效穗18万以上,父母本颖花1∶4的高产苗穗结构。
3、适时适量喷施“920”。在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情况下,抽穗5%时开始喷施“920”,每亩用量10克左右,分三次连续三天施用,可采取重—中—轻或中、重、轻方式分配“920”用量。如用增效剂配施,则“920”用量可适当减少,父母本花期相遇不理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920”喷施时期和用量。父本桂99茎秆较细,对“920”较敏感,单施“920”用量应适当减少,以免茎秆过度伸长,造成弹性不足。
4、适时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据观察,父本桂99在正常条件下比测64花时迟30分钟左右,开花高峰期与博A基本同步。当父本盛花始期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每天早上3~4次,可收到良好效果。母本博A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开花后5天内外露柱头你可能有效接受花粉而结实,因此实施人工辅助授粉对提高异交结实率,增加产量有重要意义。
5、注意防治黑粉病,适时割晒。母本博A花期开颖时间较长,颖壳关闭不够密实。因此,在黑粉病常发地区,亲本种子宜用强氯精消毒,同时在母本盛花时(抽穗40~50%)进行药物防治,如亩用100克粉锈宁兑水50公斤喷雾。当母本籽粒成熟度达到90%时,及时收割晒干,避免堆沤而降低发芽率。
适应范围:适宜在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也就是说,凡适种博优64的地区均可种植博优桂99。
  培 两 优 99 品种来源:培两优99是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95年用湖南引进的培矮64S作母本,用桂99作父本测配而成的中熟感温组合。1998年1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产量表现:1997年在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组合比较试验,早造折亩产501.6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增产9.4%;晚造折亩产485.5公斤,比汕优桂99增产6.8%,自治区区试1998年早造桂南6个点,3点增产,平均亩产454.1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86%,其中百色(田阳)点单产最高,折亩产513公斤,比对照增产7.6%。该组合1997—1998年在桂南、桂中、桂北共试种21650亩,其中北流市1998年早造试种7800亩,经市农业局、统计局和科技局联合验收平均亩产525.7公斤,最高亩产达552.6公斤,平南全年试种1200亩,早造验收最高亩产516.9公斤,最低亩产为466.9公斤,晚造最高亩产达617.5公斤,最低504.8公斤;钦州市、上林县、邕宁县、象州、荔浦分别试种2800亩、1020亩、3050亩、800亩和700亩,一般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高的超550公斤。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感温中迟熟组合,在桂南稻作区2月底播种,全生育期130天,作晚造7月上旬播种110—115天,株叶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剑叶瓦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早造110厘米,晚造100厘米,亩有效穗18—20万穗,每穗平均140粒左右,结实率80—85%,千粒重22—23克,米质优,饭味可口,硬软适中。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米质分析结果,9项指标:其中粒形、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胶稠度、碱消值5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4项标准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稻瘟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苗叶瘟4—5级,穗瘟5—7级。
栽培技术要点
1.秧龄:早造6片叶左右,晚造20天左右;
2.栽植密度,视田的肥力灵活掌握,肥蔬,瘦密的原则;
3.重基肥早追肥,亩施纯氮10—12.5公斤,后期不宜断水过早,干干湿湿到成熟;
4.注意防治纹枯病。
5.及时收割,防止落粒。
适应范围:适宜桂南、桂中稻区作早、晚造,桂北作中、晚造推广种植。
  培 两 优 275 品种来源:培两优275系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95年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与自选的恢复系275(倾粳亲籼系)配组而成的两系感温型中迟熟组合。1999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1997年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该组合进行表证试验,早晚造各0.5亩,折亩产分别为510.6公斤和496.3公斤,比汕优桂99分别增8.43%和7.82%。1998—1999年参加自治区区试,1998年早造桂南5个试点,其中比对照汕优64增产的有钦州和区水稻所增产,增幅为3.5%~4.82%;晚造桂中4个点,其中三个点比对照汕优64增产,增幅0.9—5.91%。1999年早造复试11个试点,平均亩产438.2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2.96%。1998—1999年在北流、荔浦等地进行生产试验、试种示范,抽样验收平均亩产为524.1公斤。一般亩产为450—550公斤。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感温型中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30天,晚造翻秋115天,株高10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挺直,剑叶呈瓦形,叶色绿,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8—20万穗,平均每穗150粒,结实率82%,千粒重23克,米质优,饭味可口,碱消值(4.7)、胶稠度(94)、直链淀粉含量(21.2%)、蛋白质(10.0%)四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形、垩白度、透明度六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抗性鉴定:稻瘟叶瘟5~7级,穗瘟5级,白叶枯病3级,稻飞虱9级。
栽培技术要点:
①培育嫩壮秧。早稻6片叶左右,晚稻秧期控制在20天内。
②插足基本苗。双本植,亩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
③重基肥早追肥,亩施纯氮10—12.5公斤。
④加强水份管理。不宜断水过早,干干湿湿到成熟。
⑤注意防纹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
①确保育性转换和抽穗扬花两个安全期,保证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桂南宜秋制,桂中、北宜夏制。
②培育多蘖壮秧,插足基本苗。母本亩用种量为2.5公斤;父本275抽穗整齐,花期短,秧龄以20天为宜,且第Ⅱ期与第Ⅰ期父本的时差为3~5天。
③重攻父本分蘖,以延长父本授粉花期,提高产量。
④注意防治黑粉病。
适应范围:适合桂南早、晚造和桂中、北晚造推广。
  博 优 桂 168 品种来源:博优桂168是广西水稻所1994年用博A与自选恢复系桂168(用桂99辐射处理筛选出来的单株)配组而成感光型晚籼早熟组合。
产量表现:博优桂168于1996年晚造参加广西区试,桂南稻作区5个试点,平均亩产389.33公斤,比对照博优64增产0.68%,1997年晚造复试,桂南稻作区6个试点,平均亩产333.97公斤,比对照博优64增产0.38%,但比博优64早熟5天。1998年在桂南桂中稻作区搞6个生产试验点,平均亩产453.47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8.14%,其中桂南武鸣、邕宁、兴业三个点,平均亩产478.4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5.58%;桂中的贺州、武宣、象州三个点,平均亩产428.53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11.16%。同年面上生产试验、试种600亩,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
特征特性:博优桂168属感光型晚籼组合,株高105厘米,分蘖力较强、繁茂性好,叶色较绿,抽穗整齐集中,后期转色较好,全生育期116天,比博优64早熟5天,亩有效穗19万穗,平均每穗106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2.6克,抗倒力中等,米质较优。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结果:糙米率80.4%,精米率72.6%,透明度(级)2,碱消值(级)7.0,胶稠度(mm)88,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9.9。依据农业部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四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六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外观米质较优,饭有香味。抗性鉴定结果:稻瘟9级,白叶枯病3级,裼稻虱9级。
栽培技术要点:主要是参照博优桂99进行,但要特别注意(1)中期晒好田,防止倒伏,(2)做好以防治稻瘟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制种技术要点:①早造制种父母本叶龄差4.5叶左右。②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父母本行比2:12,父本插植规格为16.5×13.2cm,母本插植规格为17×10cm,双株植。③其他措施参照博优64制种技术进行。
适应范围:适应桂南稻作区和桂中稻作区南部中等田晚造推广。
  七 桂 占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七丝占(从广东农科院引进的银丝占与七加占杂交选育而成)父本:桂引901(新加坡引进培育筛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中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2天左右,晚造110天,株高99~104厘米,株叶形态好,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较抗倒伏,生长后期,茎叶转色顺调、熟色好,青枝腊秆。单株或小株植,每蔸有效穗9~11穗,谷粒细长、着粒较密,每穗总粒157粒,结实率85%,千粒重18.2克。抗性鉴定:中抗白叶枯病(3级),稻瘟病6~9级。糙米率79.8%,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9.4%,长宽比3.2,垩白率12%,垩白度2%,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76mm,直链淀粉含量14.3%,蛋白质含量9.6%。产量表现:1997年早造参加自治区迟熟组区试,桂南6个试点,平均亩产3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6.41%;1998年早造调入中熟组复试,平均亩产317.9公斤,分别比汕优64(CK)、珍桂矮(CK)减产20.8%和12.7%;因其米质优,1999年调入优质谷组再试,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为395.01公斤、347.72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12.63%和21.4%。1998~1999年,象州、浦北、贵港、融安、金秀、博白、邕宁等地大面积试种,一般亩产:早造400~450公斤,晚造300~37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因该品种不抗稻瘟病,在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稻瘟病的预防和防治。其他参照一般常规水稻品种进行。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属早籼优质稻品种,经几年的试种,表现米质优、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丰产性能,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八 桂 香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中繁21(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父本:桂713(广西水稻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迟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8天,晚造118天,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长势繁茂,叶色淡绿,叶片较长、披,茎秆软,抗倒性较差。株高97.3厘米,每穗总粒115.8粒,结实率88.7%,千粒重26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2级,叶瘟6级,穗瘟9级。糙米率80%,精米率71.8%,整精米率20.5%,长宽比3.4,垩白率14%,垩白度2.2%,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含量18.1%,蛋白质含量8.0%。产量表现:该品种1995年参加育成单位品比试验,早造亩产460.4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12.5%;晚造亩产423.3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减产3.0%。1999年晚造参加自治区优质谷组区试,平均亩产363.94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7.1%。
栽培技术要点:
①该品种分蘖力强,株叶繁茂,不宜大株植。
②较适宜晚稻种植。因该品种叶长、披,茎秆软,抗倒性差,早稻种植雨水多,易导致倒伏。
③施肥应注意氮、磷、钾配合,不宜偏施氮肥;够苗后及时露晒田。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广西各地作中、晚稻推广种植。
  联 育 三 号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Calatoc×02428后代粳型株系)父本:(ⅠR25907—43—3—3选/85优09∥NamSagui19后代籼型株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中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5天左右,晚造110天左右,株高104厘米,分蘖力中等,前、中期叶型较直,后期株叶集散适中,剑叶挺直,耐肥抗倒,后期青枝腊秆,熟色好。亩有效穗19—20万,穗长23厘米,每穗总粒161粒,结实率71.7—84.9%,千粒重21.6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3级,叶瘟4级,穗瘟7级。糙米率80.6%,精米率74.2%,整精米率51.6%,长宽比2.9,垩白率24%,垩白度4.4%,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61mm,直链淀粉含量22.3%,蛋白质含量9.4%。
产量表现:1998、1999年早造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亩产分别为455.4公斤、451.3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3.0%和23.4%。1999年晚造续试,亩产为438.7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桂713分别增产4.53%和34.24%;同期,参加自治区优质谷组区试,平均亩产365.72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7.7%。1997—1999年在柳城、全州、南丹等地进行生产试验,亩产为373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13.7%。面上试种一般亩产350—4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①疏播匀播,培育壮秧。
②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早稻4.5—5叶移栽,抛栽以3—3.5叶为宜;插植规格20×13.2cm或23×10cm,每穴插3—4苗。
③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
④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株叶型集散适中,耐肥抗倒,抗性好,丰产潜力大,米质优,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桂中作早、晚稻,桂北作中晚稻推广种植。
  桂 占 4 号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桂引901”(新加坡引进)的分离变异株定向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迟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5—128天,晚造125天左右,株高100.4厘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叶片短、宽、厚,叶鞘及稃尖紫色,亩有效穗22万左右,穗长21厘米,每穗总粒135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8.2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5级,稻瘟5—7级。糙米率80.26%,精米率74.93%,整精米率63.03%,长宽比3.3,垩白率18%,垩白度5.6%,透明度2级,碱消值4.8级,胶稠度88mm,直链淀粉含量16.4%,蛋白质含量8.6%。
产量表现:1995、1996年早造参加自治区桂南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59.0公斤、400.3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减产15.5%和4.53%。1995年在武宣、象州、宾阳等地进行生产试验,早造平均亩产分别为459.2公斤、536.6公斤和367.2公斤,分别比对照七青占(武宣)、桂引901(象州、宾阳)增产20.84%、7.2%和2.86%;晚造平均亩产分别为380公斤、425公斤、320公斤,分别比对照七青占(武宣)、长丝占(象州)、桂引901(宾阳)增产11.76%、30.77%和8.1%。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一般常规水稻品种进行。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迟熟、耐肥、抗倒,米质优,高水肥条件栽培,产量潜力大,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桂中南部作早、晚稻,桂中北部和桂北作中、晚稻推广种植。
  联 育 二 号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K15品系  父本:国际水稻所紫稻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中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5天,晚造110天,株高107.3厘米,株叶型较紧凑,耐肥抗倒,前期生长稍慢,叶色较淡,中期生长较快,叶色浓绿、叶片直立;后期熟色好,但脱粒稍难;分蘖力中等,单株植,每蔸有效穗7.9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183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2.2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3级,穗瘟5级。糙米率79.8%,精米率71.2%,整精米率33.4%,长宽比2.7,垩白率49%,垩白度10.7%,透明度3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71mm,直链淀粉含量15.0%,蛋白质含量9.3%。
产量表现:1998、1999年早造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亩产分别为450.6公斤、447.6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0.0%和22.39%。1999年晚造品比,亩产440.7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5.01%。1997—1999年晚造,分别在柳城、武鸣、灵山、全州等地进行生产试验,亩产分别为361.0公斤、416.0公斤、378.3公斤、391.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因该品种存在稍难脱粒和早稻穗上不易发芽的特点,宜待谷粒完全成熟时收获。其他参照一般常规水稻品种进行。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早、晚稻,桂中、桂北作中晚稻推广种植。
  桂 银 占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粳籼89(广东佛山市农科所引进)父本:湖南软米(湖南省水稻所引进)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迟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27天,晚造110天,株高100厘米,株叶形态适中,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每穗总粒156.5粒,结实率89.5%,千粒重21克。糙米率79.1%,精米率72.4%,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3,垩白率22%,垩白度3.0%,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6mm,直链淀粉含量15.7%,蛋白质含量8.6%。产量表现:1999年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早、晚造亩产分别为412.0公斤、363.5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0.7%和29.8%。栽培技术要点:参照一般常规水稻品种进行。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早、晚稻,桂中、桂北作中晚稻推广种植。 

  闻香占(原名桂香1号)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中繁21(中国水稻所引进)父本:桂青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迟熟优质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早造135天,晚造120天,株叶型集散适中,株高102厘米,茎秆粗壮,叶色深绿,叶片厚、直、半卷(呈瓦状),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熟色好。亩有效穗20万左右,每穗总粒110粒,结实率62—87%,千粒重28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4级,叶瘟5级,穗瘟9级。米质优,香味浓,晚造米样分析结果:糙米率78.2%,精米率71.8%,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4,垩白率10%,垩白度2.6%,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4mm,直链淀粉含量15.7%,蛋白质含量10.4%。产量表现:1998年晚造育成单位品比试验,亩产为408.6公斤,比对照桂青野增产19.8%;1999年早造续试,亩产452.4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3.5%。1999年晚造参加自治区优质谷组区试,平均亩产361.1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26.3%。  栽培技术要点:
①因该品种需肥量较大,应选择中上肥力田种植,并适当增施肥料,且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②作早稻种植,适时早播早插(抛秧)。
③适当稀植。插植规格23×16.5cm或20×20cm。
④注意预防和防治穗颈瘟等病虫害。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株叶形态好,耐肥抗倒,米质优,有香味,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早、晚造,桂中晚造和中造地区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稻田推广种植。

   汕 优 90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珍汕97A 父本:905(3550×测4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中熟杂交水稻组合。全生育期早造120—125天,晚造115天,株高105厘米左右,株叶形态好,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后期熟色好。单株有效穗8—12穗,每穗总粒165—187粒,结实率83%左右,千粒重28.3克。抗性鉴定:白叶枯病5级,穗瘟7级。
产量表现:1998—1999年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其中:早造亩产分别为504.6公斤、491.3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增产5.1%和4.7%;晚造亩产分别为468.7公斤、471.3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11.7%和11.02%。1997年在北流进行生产试验,亩产462.5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增产6.5%;1997—1999年在北流、武鸣、田东、田阳、百色、天等等地进行多点试种,一般亩产为450—5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汕优桂99进行。
制种技术要点:①早制父母本叶差3.5叶,晚制时差8—10天。②恢复系“905”花粉量大,开花集中,宜安排母本比父本早抽2—3天。③亩九二O用量20—25克。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广西各地作早、晚稻推广种植。   桂 优 糯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SLK(老挝)分离变异株定向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光型糯稻品种。桂南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30天,株高100厘米,株型紧凑,叶片厚直,茎秆粗壮,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183粒,结实率87%左右,千粒重23.8克,饭软质滑,糯性极佳。糙米率79.2%,精米率73.0%,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碱消值7.0级,胶稠度100mm,直链淀粉含量0.5%,蛋白质含量11.5%。
产量表现:1993—1994年晚造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亩产为482.2公斤、466.9公斤,分别比对照桂D一号增产8.7%和特眉增产12.3%。1994—1997年晚造在南宁市两县一郊等地进行试种,一般亩产420—49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①适时播种。桂南晚造宜在7月10日前播种。
②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规格20×13.2cm,每蔸插3—4粒谷,每亩插7.5—10万苗。
③施足基肥,重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
  特 优 102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特A;父本:1025(籼粳交后代与桂99、直龙复交育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迟熟组合,全生育期桂南早造124—128天,株高100—110厘米;晚造110天左右,株高90—100厘米。叶片适中挺直,叶色浓绿,株叶型集散适中,分蘖力中等,一般亩有效穗18—20万,每穗总粒150粒左右,结实率85.0%以上,千粒重24.5克,稻米品质明显好于特优系列其他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2.6%,精米率75.4%,整精米率64.6%,长宽比2.6,垩白率56%,垩白度13.3%,透明度2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48mm,直链淀粉含量23.1%,蛋白质含量9.3%。广西区试抗性鉴定:叶瘟5级,穗瘟7—9级,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1999年早造参加自治区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平均亩产为529.87公斤,比对照特优63增产2.9%;同期参加自治区区试,早造桂南稻作区6个试点,平均亩产457.86公斤,比对照特优63增产5.27%,列迟熟组第二位。1998—2000年在上林、北流、田阳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均比当地对照特优559、特优63增产2.2—4.54%,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①适时早播,并注意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宜采用旱育稀植和旱育秧小苗抛栽技术。
②插足基本苗。每亩大田应插够2—2.5万蔸,基本苗6—7万;抛秧每亩不少于50盘秧。
③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
④适时防治病虫害,合理管水。
制种技术要点:
①因特A种性上的原因,特优1025宜安排在桂南晚造制、桂中夏制。
②父母本播错期为-2到-4天。恢复系1025晚造播始历期视地域和年份的不同在68—73天之间,且其花期较集中,盛花期3—4天,而特A开花略滞后于抽穗,因而制种错期安排应以父本迟抽2—3天为宜。
③父本1025的繁茂性不是很强,前期要对父本重攻氮肥,增加父本穗数并延长花期,以利提高制种产量。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具有株叶型好,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且米质好于特优系列其他组合的特点,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早、晚造,桂中、北晚造推广种植。 
  安两优321(原名安S/321)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安湘S(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父本:3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中熟组合,全生育期桂南早造120—122天,晚造100—105天,株高110厘米,一般亩有效穗15—18万,每穗总粒140粒左右,结实率85.0%左右,千粒重22.0克,谷粒细长,外观米质较好,但株叶型稍散,叶片较长,耐肥、抗倒性稍差。田间种植表现抗稻瘟病,但易感纹枯病。
产量表现:1998年早造和1999年晚造参加育成单位品比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541.3公斤和321.78公斤,比对照汕优桂99减产3.3%和5.8%;1999—2000年在上林、北流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其中,上林县1999年晚造平均亩产为396.2公斤,比对照培S275增产10.7%,2000年早造平均亩产525.7公斤;北流市试种反映产量一般,但早熟,有利于冬种生产。
栽培技术要点:
①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6叶左右移栽,3.5—4.5叶抛栽。
②插足基本苗。亩插2—2.5万蔸,6—7万基本苗。
③该组合对氮肥较敏感,应控制氮肥施用量,亩施纯氮为10公斤以内。
④加强水的管理,及时露晒田,以防中后期群体过于荫蔽而引发纹枯病和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
①合理安排制种季节,确保种子质量。安湘S的不育起点温度为24℃,为了避开敏感期受低温的影响,确保制种种子质量,桂南宜安排秋制,桂中、北夏制或秋制。
②父母本播错期为5—7天。
③九二○用量:安湘S异交结实率高,对九二O敏感,亩用量12克左右,见穗5%始喷。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抽穗整齐,结实率高,米质较优,晚造种植较早熟,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但该品种耐肥性、抗倒性差,只可在中低产地区和有冬种习惯的地区种植。

  秋 优 桂 99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秋A;父本:桂9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光型晚籼组合,桂南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25—127天,比博优桂99迟熟5天。株叶型集散适中,叶片直立不披垂,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后期耐寒,转色较好。株高100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9—21万,每穗总粒160粒左右,结实率85.0%左右,千粒重20.0克,谷粒细长,米质好,无腹白。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2.3%,精米率75.2%,整精米率60.5%,长宽比3.0,垩白率23.0%,垩白度4.9%,透明度2级,碱消值6.9级,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10.4%。抗性鉴定:叶瘟4级,穗瘟7—9级,白叶枯病2.5级。但该组合较易落粒,对产量影响较大。
产量表现:1996—1997年晚稻参加自治区区试,桂南6个试点,平均亩产分别为371.38公斤和269.75公斤,比对照博优64减产3.95%和18.92%,但因其米质优,评为入选组合,扩大试种。1996年起,在平南、田阳、平果、玉州、北流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和扩大试种,一般亩产450—500公斤,各地反映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收,减少产量损失。因该组合较易落粒,应在大田成熟度达到九成便开始收割。其他栽培技术参照博优桂99。
制种技术要点:
①早制叶差6.5叶,晚制时差13—15天。
②因秋A对九二O较敏感,亩制种田920用量以6—8克为宜,且喷施时期要掌握在抽穗20—30%时喷,过早或过量喷施九二O均会显著降低秋A的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具有株叶型好、后期耐寒、米质优等特点,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晚稻推广种植,但应针对该组合较易落粒的特点,注意适当提早收获,减少产量损失。
  秋 优 102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秋A;父本:1025(籼粳交后代与桂99、直龙复交经多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光型晚籼组合,桂南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20—122天。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直立不披垂,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后期耐寒,转色好。株高100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9—20万,每穗总粒185粒左右,结实率80—87.0%,千粒重18.3—19.0克,谷粒细长,米质好,无腹白,但较易落粒。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1.8%,精米率75.1%,整精米率62.1%,长宽比3.1,垩白率24.0%,垩白度4.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58mm,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10.2%。抗性鉴定:叶瘟4级,穗瘟7级,白叶枯病4级。
产量表现:1999年晚稻参加自治区区试,桂南6个试点,平均亩产为371.6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减产3.0%,但因其米质明显优于同熟组其他组合,2000年复试。在进行区试的同时,在上林、玉州、北流、田阳、邕宁、合浦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其中1999年上林县亩产为405.6公斤。一般亩产450—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因该组合较易落粒,在收获期应适当提早收获。其他参照博优桂99进行。
制种技术要点:
①早制叶差6.5—7叶,晚制时差5—8天。
②适时适量喷施九二○。因秋A柱头小,对九二○较敏感,亩制种田920用量以6—8克为宜,并掌握在见穗20—30%时始喷。
③父本1025对温度较敏感,早制主茎总叶数16.5—17.5叶,视前期气温不同年度间变幅约1片叶,晚造播始历期视地域和年份的不同在68—73天之间,且其花期较集中,盛花期3—4天,而秋A开花略滞后于抽穗,因此,秋优1025早晚制均宜安排父本迟抽2—3天。
④父本1025的繁茂性不是很强,前期要对父本重攻氮肥,增加父本穗数并延长花期,以利提高制种产量。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米质优、抗性好、适应性广,市场前景较好,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晚稻推广种植,但应针对该组合较易落粒的特点,注意适当提早收获,减少产量损失。
 
  博 优 102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博A;父本:1025(籼粳交后代与桂99、直龙复交经多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光型晚籼组合,桂南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20天左右,与博优桂99相仿。株高93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直立不披垂,分蘖力强,亩有效穗19—20万,后期青枝腊秆,颖壳成熟后呈金黄色,每穗总粒160粒左右,结实率85.0%左右,千粒重20.6克,米质好,米饭松软口感好。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1.7%,精米率75.5%,整精米率67.8%,长宽比2.6,垩白率28.0%,垩白度8.1%,透明度2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66mm,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10.4%。抗性鉴定:叶瘟4级,穗瘟7级,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1998年晚造育成单位进行品比试验,亩产为547.9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7.3%;1999年晚稻参加自治区区试,桂南6个试点,平均亩产为412.47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7.6%,名列第二。1998—2000年在南宁、玉林、北海等地、市进行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其中1999年晚造,上林县平均亩产为390.0公斤、北流市523.0公斤,均比博优桂99增产。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后期不宜断水过早,其他参照博优桂99进行。
制种技术要点:
①早制叶差7.5—8.5叶,晚制时差8—12天。
②父本1025对温度较敏感,早制主茎总叶数16.5—17.5叶,视前期气温不同年度间变幅约1片叶,晚造播始历期视地域和年份的不同在68—73天之间,且其花期较集中,盛花期3—4天,早晚制均宜安排父本迟抽2—3天。
③父本1025的繁茂性不是很强,前期要对父本重攻氮肥,增加父本穗数并延长花期,以利提高制种产量。
④坚持用经提纯的1025种子进行制种。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好,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晚稻推广种植。 

  秋 优 桂 168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秋A;父本:桂168(从桂99经辐射处理变异株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感光型晚籼中熟组合,桂南、桂中南部晚稻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16天。长势旺盛,分蘖力强,但茎秆软,抗倒性稍差,株高105厘米,亩有效穗21万左右,每穗总粒125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2.5克,外观米质优,米饭柔软可口,有清香味。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1.8%,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5.3%,长宽比2.8,垩白率18.0%,垩白度1.2%,透明度2级,碱消值5.9级,胶稠度43mm,直链淀粉含量22.0%,蛋白质含量10.4%。抗性鉴定:叶瘟5级,穗瘟7级,白叶枯病3级。
 产量表现:1998年晚造育成单位试验,亩产为421.7公斤;1999年晚稻参加自治区区试优质谷组,桂南、桂中三个试点平均亩产为421.4公斤,比对照桂713增产47.2%,居首位。同时在南宁市、武宣等地进行多点试种,一般亩产400—4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①适时播种,早插。秧龄以18—22天为宜,抛秧可缩短3—4天。
②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
③及时露晒田,增强抗倒能力。
④因其耐寒性稍差,成熟后及时收获,减少损失。
制种技术要点:
①早制父母本叶差4.5叶。
②单独重攻父本,增施磷钾肥,增加父本有效穗,提高产量。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生育期较短,米质优,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中南部和桂南作晚稻推广种植。   博 优 桂 55 选育单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博A;父本:桂55(从桂99经辐射处理变异株中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光型晚籼组合,桂南晚稻7月上旬播种,全生育期121天。株型松散,分蘖力强,株高98厘米,亩有效穗18—20万,耐肥,后期熟色好,耐寒性强。每穗总粒125粒,结实率89.4%,千粒重26.0克。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1.9%,精米率75.3%,整精米率70.6%,长宽比2.7,垩白率59.0%,垩白度7.6%,透明度2级,碱消值6.8级,胶稠度36mm,直链淀粉含量21.0%,蛋白质含量11.1%。抗性鉴定:叶瘟、穗瘟5级,白叶枯病5级。
产量表现:1998年晚造育成单位试验,亩产为525.0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5.3%;1999年晚稻参加自治区区试,桂南6个试点平均亩产为402.39公斤,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5.0%,同时在武鸣、贵港、平南、宾阳、扶绥等地进行多点试种,一般亩产400—45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博优桂99进行。
制种技术要点:早制父母本叶差7叶,其他参照一般博优系列组合制种技术进行。
自治区品审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广西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可在桂南作晚稻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