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园艺篇
  • 发布单位:园艺研究所
  • 2025-05-16 08:25:17
  • 浏览(116)
  • 收藏
浏览字号:

九秩风雨路,薪火传华章。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八桂大地上,广西农业科学院走过了九十载春秋。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园艺研究所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深耕柑橘、荔枝龙眼、西甜瓜等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用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发展之路。值此建院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园艺研究所的光辉岁月,聆听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园艺所现有在职职工70人,其中科技人员66人,高级职称48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26人),博士15人,硕士42人。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72.7%,博士占比21.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国家体系岗站专家4名、广西创新团队岗站专家6名。建所以来,承担各级科技项目774项,先后获各级各类科技奖9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奖项43项;获授权专利235件,主持或参与发布实施各类标准68项;发表科技论文345篇,主持编撰科技著作12本,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76项,开展成果转化82项,完成转化资金1712.72万元。完成品种登记(审定)115个,选育有桂芒一号、“紫钻”无花果、砂糖灯笼橘、大唐红荔枝、桂百一号、桂青橘一号、桂红玉西瓜、广蜜一号薄皮甜瓜、桂红龙一号等多个作物新品种。

园艺所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科研实验仪器和基础设施先进齐全,拥有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果品分析室及果树分子实验室等。建立了南宁院部、武鸣里建、崇左龙州等多个果树科研及育种基地。主要开展柑橘、荔枝、龙眼、芒果、西甜瓜、火龙果、百香果、菠萝、杨桃、香蕉、无花果、番荔枝、木瓜等园艺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和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等研究。

全所拥有农业农村部科研平台6个(南亚热带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种质资源武鸣观测实验站、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兼“良种繁育及生产配套技术”岗位、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桂中南综合试验站、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芒果广西百色综合试验站),自治区科研平台4个(西甜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西甜瓜良种培育中心、广西柑橘黄龙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百色芒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承担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育种与栽培岗位功能专家,广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西甜瓜育种与栽培岗位功能专家、火龙果育种与栽培岗位功能专家、百香果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菠萝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柑橘创新团队桂中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和10个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灵山荔枝、武鸣柑橘、田东芒果、大新龙眼、天峨珍珠李、北海西瓜、容县沙田柚、陆川橘红、乐业猕猴桃、德保大果山楂)的科研任务。

“千年古树焕新枝,产业提质开新局”,作为广西特色水果产业的“双星”,荔枝与龙眼的研究始终是园艺所的重点方向。2001年成立的荔枝龙眼研究室,以“品种革新+技术赋能”双轮驱动,破解产业瓶颈。研究室历时二十余年,系统调查广西荔枝龙眼野生及古树资源,建成全国领先的种质资源圃,保存荔枝资源216份、龙眼资源206份,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38份核心种质。从万千后代中培育出“桂蜜”“桂龙一号”等14个特色新品种,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广西特早熟、超晚熟品种空白。针对广西荔枝产期集中、品种单一难题,首创《荔枝高接换种技术规程》,推动全区30万亩果园品种更新换代,延长鲜果供应期1个月以上;研发的荔枝酒、白兰地酿造工艺突破氧化褐变控制技术,带动加工产业年增收超5000万元。在龙眼领域,研究室选育的“桂明一号”“宝石1号”等品种打破广西龙眼熟期格局,并通过技术转让实现成果转化37.5万元,助力大新县打造“四季蜜龙眼之乡”。

图片1.png

“金果飘香耀八桂,科技铸就千亿传奇”,柑橘产业是广西农业的“金字招牌”,园艺所柑橘育种研究室和柑橘栽培研究室以“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的魄力,书写了沃柑从引进到千亿产值的壮丽史诗。面对广西柑橘采收期集中、品种老化的困境,柑橘育种研究室从200余份资源中筛选出晚熟优质品种沃柑,并通过砧木选育(资阳香橙砧木)、分子鉴定(SSR标记技术)、无病毒苗木繁育三大创新,破解黄化早衰难题,实现“两年挂果、三年丰产”。配套研发的机械化栽培、水肥精准管控技术,使亩均效益提升30%。柑橘栽培研究室聚焦产业痛点,构建黄龙病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实现病害早期诊断准确率98%;筛选高效木虱防治药剂,虫口减退率达90%;集成“精准诊断+绿色防控”模式,在全国推广394万亩,挽回损失23.87亿元。研究室累计培育无病苗木3120万株,制定行业标准7项,“沃柑引进及配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同一等奖)。推动沃柑种植面积达602万亩,产值突破千亿,助力武鸣区打造“中国沃柑之乡”,带动30余个贫困村脱贫。

图片2.png

“南国蜜瓜香四海,创新引领甜蜜革命”,从传统西瓜到南方哈密瓜,园艺所西甜瓜研究室用科技改写了“北瓜南种”的历史。研究室选育的“广蜜1号”薄皮甜瓜以13%~15%糖度成为南方主栽品种;“好运”系列厚皮甜瓜攻克高温高湿环境适应性难题,实现广西哈密瓜规模化生产。其中“好运11号”糖度达17.5%,亩产突破2800公斤,推动南方哈密瓜产业从零星种植迈向集中化生产。针对无籽西瓜“三低二不稳”难题,研究室通过多元复合杂交技术育成“广西三号”“广西五号”,制种采种量提升40%,带动全国19个省份及东南亚国家推广种植。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使广西西瓜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前列。

图片3.png

从1956年柳江之畔的初心萌发,到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园艺研究所始终以大地为纸、科技为笔,在八桂沃野书写农业现代化答卷。展望未来,这支农业科技铁军将持续攻克更多关键技术,让更多“桂字号”品种闪耀世界,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贡献硬核力量!


园艺所  罗超宇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韦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