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园艺研究篇
  • 发布单位:园艺研究所
  • 2025-07-30 17:28:55
  • 浏览(290)
  • 收藏
浏览字号:

六十九载峥嵘岁月,科技点亮金果版图

园艺所在职在编职工6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46人,博士15人,硕士40人,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比73%,博士占比23.8%。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二级研究员6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4名、广西创新团队岗站专家6名,广西D层次人才5人,广西农科院十佳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3 人。拥有广西农科院卓越创新团队2个。

几代园艺科技工作者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在八桂沃土上辛勤耕耘。从柳江畔萌发的科研嫩芽,到如今覆盖全区14个地市的繁茂绿荫;从隆安火龙果基地如星河铺展的补光灯海,到武鸣沃柑园穿梭林间的智能无人机——这支农业科技铁军,正以其资源收集的广度、品种创新的锐度、技术攻坚的力度,在广西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上挥洒着浓墨重彩。

一、踏遍山河筑根基,基因宝库的时光沉淀

科技人员的足迹是丈量生物多样性的标尺。六十九年跋涉,从桂北龙胜的原始林海到北海涠洲岛的火山岩地,最终筑成一座涵盖3300余份种质的“绿色方舟”——西瓜甜瓜种质资源2000余份;番荔枝、番木瓜、莲雾、无花果等热带优稀种质资源300余份;芒果、菠萝、杨桃、黄皮、百香果等热带特色种质资源540份;荔枝龙眼种质资源422份;火龙果种质资源524份;柑橘种质资源230余份;桃、李、猕猴桃等落叶果树品种资源108份。目前已完成1119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筛选出265份优异种质,成功育成86个新品种。

二、匠心育成破困局,桂系良种的星辰征途

柑橘研究:选育出“砂糖灯笼橘”“大果沙糖橘”“桂红柚2号”“桂沃柑1号”等9个柑橘新品种,其中7个品种通过广西品种审定或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3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育成的“砂糖灯笼橘”实现500万元成果转化,创南方果树品种权转让最高价!2024年广西沃柑种植面积约223万亩,年产量555万吨,产值超200亿元。

砂糖灯笼橘.png

砂糖灯笼橘

桂红柚2号.jpg

桂红柚2号

“桂沃柑1号”.png

桂沃柑1号

荔枝龙眼研究:选育“贵妃红”“桂早荔”“大唐红”“四季蜜”等14个荔枝和龙眼新品种,其中2个通过国家热带作物品种审定,12个通过广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2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育成的特早熟荔枝“桂早荔”在海南等早熟产区推广面积超2万亩,亩产值超10万元。选育的“四季蜜”“宝石1号”等品种打破广西龙眼熟期格局,成功填补冬季鲜果供应空白,实现成果转化75万元。荔枝龙眼品种和技术辐射全区40万亩果园品种更新和提质增效,产值逾50亿元。

大唐红.jpg

“大唐红”荔枝

四季蜜.JPG

“四季蜜”龙眼

西甜瓜研究:选育“桂红玉”“广蜜1号”“广蜜3号”等西瓜甜瓜新品种58个,其中41个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8个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多个品种获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大会及国内各专业展会优秀品种奖。育成的“广西一号”“广西二号”无籽西瓜打破境外品种长期垄断;“广西三号”和“广西五号”无籽西瓜,解决制约生产的“三低二不稳”难题,带动全国19省及东南亚国家推广种植,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使广西西瓜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前列。

桂红玉.jpg

“桂红玉”西瓜

广蜜1号.jpg

“广蜜1号”甜瓜

广蜜3号.jpg

“广蜜3号”甜瓜

火龙果研究:选育“桂红龙1号”“美龙1号”“玉龙1号”“砧龙1号”“桂粉龙2号”等32个新品种。其中,‘桂红龙1号’作为国内首个免人工授粉品种,推广面积近10万亩,成为国产红肉类型主栽品种,实现了从早期风味差的红皮白肉品种,到需人工授粉的红心品种,再到如今的免授粉、高甜度红皮红肉品种的三次迭代。针对进口依赖痛点,通过首创“嫁接脱童+同步试验”缩短周期育种技术,将传统8~10年育种周期压缩至5年内,实现了白肉品种突围,育成“桂玉龙5号”等红皮白肉品种,中心糖度≥20%,直接对标越南进口果。

“桂玉龙5号”.jpg

“桂玉龙5号”火龙果

蜜白火龙果.jpg

蜜白火龙果

热带特色果树研究:育成“桂芒一号”芒果、“桂凤蜜”菠萝、“桂百一号”百香果、“大果甜杨桃1-6号”系列新品种13个,其中9个通过广西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育成的“大果甜杨桃1号”以丰产稳产、优质抗逆的优势,在全国推广超3万亩,占据广西杨桃种植90%的市场份额;“桂芒一号”芒果成为我国首个实现成果转化的芒果品种,新品种权转让金额260.1万元。

桂芒一号.png

桂芒一号

桂凤蜜菠萝.png

“桂凤蜜”菠萝

“桂百一号”百香果.png

“桂百一号”百香果

大果甜杨桃1号.png

大果甜杨桃1号

热带优稀果树研究:培育华南紫皮鲜食加工兼用型无花果新品种2个,其中,“紫钻”实现新品种权转让金额100万元,并成为优稀水果投资热品,亩产值达9万元以上;选育的新型加工专用型番木瓜品种,其产量比广西主栽品种“穗中红”“红铃”等提高20%以上,且木瓜蛋白酶含量优势突出,有效提升了加工原料的品质与利用率。在莲雾、番荔枝等优稀果树新品种选育上持续突破,育成并推广一系列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

紫钻无花果.jpg

紫钻无花果

“桂霞”莲雾.jpg

“桂霞”莲雾

落叶果树研究:聚焦桃、李、梨等12类果树种质创新,自主选育桂乐1号、桂乐2号猕猴桃新品种。其中‘桂乐1号’平均单果质量75~85g,果肉棕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 ~20.7%;“桂乐2号”平均单果质量75~8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0% ~20.37%,果肉浅红色,果心四周红色明显,两个品种风味浓甜,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欢迎。

“桂乐1号”猕猴桃.jpg

“桂乐1号”猕猴桃

“桂乐2号”猕猴桃.jpg

“桂乐2号”猕猴桃

三、技术革新赋新能,智慧果园的科技脉动

柑橘研究:配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使果园生产效率提升30%;“灯光+渔丝粘网”的绿色防控技术与传统的振频灯防控方法相比,诱杀率提升40%以上;突破了黄龙病感染早期田间难以诊断的瓶颈,解决了黄龙病与其他病害黄化难以区分的难题,并构建了以解决田间症状难以精准诊断,木虱抗药性增强问题为主体的黄龙病防控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柑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荔枝龙眼研究:研发推广了配套的以大枝挑皮接为核心的“荔枝高接换种提质增效技术”和“龙眼快速矮化换种技术”,提高了高接换冠效率,缩短了高接换冠果园结果年限1~2年,有效推动广西荔枝龙眼品种结构调整,大宗品种比例由原来的80%降为60%,该项技术被列为广西农业主推技术。研发集成了荔枝和龙眼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产量提升15%,节本增效50%的目标。

西甜瓜研究:构建设施西甜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均减施30%以上,亩利润增收2000-3000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0万亩以上。创新集成设施西瓜甜瓜蜜蜂授粉技术,减少人工和农药使用,有效提高产量及品质,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近三年在华南示范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节本增收45亿元以上。甘蔗-西瓜间套种栽培技术,增加耕地复种指数,亩增收2000-3000元,促进甘蔗和西瓜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四项技术被列为广西农业主推技术。

火龙果研究:火龙果一年三茬产期调节等技术,将采收批次提升至15批,亩均增产600公斤以上,降低亩管理成本800元,优果率提升至52%。近三年累计应用15.36万亩,新增产量8.07万吨,新增销售额12.61亿元,新增利润8.98亿元。技术已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火龙果主产区普遍应用。

菠萝研究:创新集成菠萝周年稳产高效生产技术,解决菠萝低温、高温开花结果受气候条件限制导致中断产期调节,产量不保障且品质不稳定的技术难题。菠萝低温自然开花率由35%以上降低至10%以下,夏季高温反季节诱导比传统技术提高35%以上,裂杆率低于1%,裂果率低于5%,畸形果率低于5%。该项技术被列为2022-2024年度广西农业主推技术。

优稀水果研究:研发番荔枝关键技术创新及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实现番荔枝果园降本增效,化肥与农药减施15%,优质果率提高32%,产量增加22.5%,该项技术被列入2024年度广西农业主推技术。创新莲雾轻简化产期调节技术,成功将成熟期调整为9月至翌年5月的干旱冷凉季节,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

柑橘栽培技术现场应用.jpg

柑橘栽培技术应用现场

图片3.png

“菠萝周年稳产高效生产技术”应用现场

图片2(3).png

“火龙果一年三茬产期调节技术”夜间补光现场

四、硕果盈枝载誉行,科技报国的金色丰碑

实验室的千百次失败,地里的挥汗如雨,终淬炼成耀眼的科技丰碑:建所以来,园艺所承担各级科技项目774项,先后获各级各类科技奖9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奖项43项;获授权专利235件,主持或参与发布实施各类标准68项;发表科技论文345篇,主持编撰科技著作12部,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76项,开展成果转化82项,完成转化资金1712.72万元。完成品种登记(审定)115个,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构筑起技术长城,守护着八桂园艺的创新发展。

五、扎根沃野润三农,乡村振兴的芬芳答卷

园艺所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使命,通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惠农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产业精英培训+集成技术示范点”模式,聚焦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和技术骨干,建立柑橘、荔枝、龙眼、西甜瓜、火龙果等多样化产业示范基地;年均举办现场观摩会与技术培训班超千场次,累计培训人员超10万人次,显著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与实操能力。同时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构建“党政引导+科教助力+企业带动”推广体系,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落地。在玉林、河池、百色等地区助力产业扶贫,覆盖全区超30个贫困村(脱贫村),培育的火龙果“五金模式”(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管理酬金、超产奖金、村企股金)等创新机制,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九秩深耕硕果盈枝,今朝扬帆再启新程。这支科研铁军,正擎科技之灯,向着产业振兴的新高地奋勇前行。璀璨的田间灯海宛若星河不灭,映照出农民丰收的喜悦笑容。这穿越九十载的创新薪火,不仅点亮了累累硕果,更照亮了八桂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从柳江畔的科研初心,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广阔征程,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科技传奇,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加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