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我与西瓜结缘十五年——记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主任洪日新
  • 发布单位:园艺研究所
  • 2020-04-27 09:52:24
  • 浏览(4525)
  • 收藏
浏览字号:

两条裤腿沾满了黄泥,脚上的一双旧皮鞋早已磨得不成样子,身旁的那顶破草帽看上去也有些年月了。


他给人第一印象实在不像是搞科研的,要是田间地头遇到他,还真不一定认得出来。


而这副“装扮”的洪日新,此时,正坐电脑前整理着新获得的瓜苗栽培数据。“刚从苏圩镇的瓜园回来,上午下了点雨,所以就……”见到记者,他慌忙解释道。这,反而让人倍感亲近。


说是“科学家”,可一年365天,近300天他都待在瓜园里,选种、育苗、施肥、喷药、示范,样样干得,“工作有点特殊,瓜园就是我的实验室。” 


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洪日新培育出的新型西瓜、甜瓜却屡屡斩获广西乃至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遭遇瓶颈 迎难而上


洪日新跟别人还真不太一样。


除了搞科研,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田里给瓜农指导、授课,“全区到处跑,没有节假日。”


“研究成果不能总留在实验室里,帮农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科研才有意义。”这也是洪日新两头忙的“宗旨”。


1987年,洪日新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工作。当时,广西区直单位正组织科技支教活动,还没在农科院“混熟”,洪日新就直接去了北流参加支教,在那里当了一年中学生物教师。


“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回忆起支教生活,洪日新感到很满足。


一年后,洪日新回到农科院园艺所,从事蔬菜领域的研究,开始跟番茄、黄瓜、茄子等“菜篮子工程”打起了交道。当时所谓的“研究”其实就是种田——播种、施肥、浇水样样不少,“整天都待在田间地头,边种边研究,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间断。”


1996年农科院专门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并从园艺所分离出去,也就是在这一年,洪日新正式加入到了西瓜、甜瓜的课题研究组,开启了他在全新领域里的探索。


当时广西的无籽西瓜已经享誉全国,早在70年代就已经培育出广西1号、2号无籽西瓜,并推广到全国十几个省大规模种植,还出口国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洪日新加入课题组时,广西3号、5号无籽西瓜刚刚培育出来,但却面临着产种量低的困境。


“这么好的品种却无法大面积推广种植。”洪日新回忆道,当时一亩地产种量才2公斤多,远远满足不了种植需求。那时候,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瓜种经销商甚至跑到广西农科院“耍赖”,为得到广西3号、5号无籽西瓜的瓜种,他们租住在南宁,整日缠着科研人员,“甚至上厕所都有人跟着。”


洪日新开始着力破解广西3号、5号无籽西瓜制种难的“瓶颈”


攻克难题 推广种植


普通西瓜体内有2组染色体,通过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能令二倍体西瓜染色体变为四倍体,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也能正常萌发成长。


所谓无籽西瓜,就是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进行杂交,这样就能结出三倍体西瓜的种子。使用三倍体西瓜种子育苗种植,在开花时,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为三倍体的植株授粉,这样结出的西瓜就没有瓜籽。


理论是这么个理论,但无籽西瓜毕竟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它对种植技术以及管理要求很高,没有专业指导培训,一般瓜农很难种植。而且,无籽西瓜具有“三低两不稳”的特性,即种子发芽率低、种子成苗率低、产种量低,西瓜的产量和质量不稳定,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无籽西瓜的产业化发展。


“尤其是产种量低的毛病,严重影响到了供需平衡。”洪日新也曾忧虑,“没有瓜种,再好的品种也白搭。”


为解决“制种难”的课题,他一头扎进瓜园。


白天在试验田观察西瓜苗长势,晚上还要守在试验田。“因为这些无籽西瓜品种太宝贵了,担心夜里被人‘顺藤摸瓜’。”后来,洪日新索性在地头搭起一个简易的棚子,吃住就全在那里。


经过试验和摸索,洪日新总结出提高无籽西瓜产种量的办法——首先,要对无籽西瓜进行亲本改良复壮,要选择好的品种作为母本,其次,不仅要提高西瓜的种植密度,还不能乱施肥,必须增施磷肥和钾肥,最后还要进行合理整枝,选择合适的节位授粉和坐果。“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都会影响到最终产种量。”


这一整套方法投入到实际种植后,当年广西3号、5号无籽西瓜产种量就实现了翻两番,每亩无籽西瓜产种量提高到8-10公斤,发芽率由60%提高到95%,成苗率由66%提高到近90%。目前,这两种无籽西瓜累积生产制种面积已达3.4万亩,生产种子30万公斤。仅种子生产一项就带来1亿多元的纯效益。


现在,广西3号、5号无籽西瓜已经在区内外广泛推广种植,平均亩产达2800多公斤,产量比原来提高18%,全国累积推广总面积489万亩,累积纯经济效益98亿元。


打破论断 指导农户


除研究无籽西瓜外,洪日新还对广西甜瓜的栽培进行了创新,并一举打破“南方不适合种植甜瓜”的论断。


厚皮甜瓜原产于西北干旱地区,种植要求光照强、温差大、湿度小的气候条件。而广西气候条件恰恰与之相反,湿度大,病虫害多。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厚皮甜瓜东移和南移栽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试验基本是以失败告终。


“南方不适合种植厚皮甜瓜。”有人就此下了结论。而洪日新研究团队却认定,通过人为改变种植条件,培育出优良性状的亲本,甜瓜应该也可以在南方“安家落户”。


据洪日新介绍,通过塑料大棚,可以人为地改变甜瓜的生长条件,但如果一块地连续种植3年甜瓜后,种植难度就很大,病虫害增加,种植风险加大,必须更换田地,这就大大增加了种植甜瓜的投入成本。


为减少病虫害,洪日新研究团队结合广西特点和条件,用蔗渣和木薯渣作为甜瓜种植的“土壤”,采取基质栽培,并通过滴灌技术进行控制,而不是将种子埋入土壤,这样不仅解决了病虫害多的难题,也保证了甜瓜生长所需的湿度条件,而且甘蔗渣和木薯渣还可以循环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瓜农种植投入成本。


为了筛选获得抗病抗逆性更强的育种材料,洪日新创造性地提出了“逆境选育法”,先利用简易大棚的保护设施,通过淋水、密封等人为地创造高温高湿的恶劣栽培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的幸存者中筛选出一批抗病性抗逆性强的目标亲本材料。


正是通过这种大棚栽培的方式,洪日新带领团队在南宁、北海等试验基地示范推广“广甜2号”、“好运52”、“好运8”、“K11”等多个厚皮甜瓜品种,而且这种厚皮甜瓜一年两造,分别在5月底和10月中旬上市,完全错开了北方甜瓜上市时间,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现在广西大棚甜瓜年推广种植面积达2多万亩,一年下来,平均每亩瓜农就能获得纯收入2万多元。


大棚甜瓜栽培技术推广以后,洪日新却更加忙碌了。由于该项栽培技术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它对施肥、管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否则极易造成减产,所以许多种植农户纷纷找洪日新请教、帮忙。


“这段时间正是广西瓜果种植的关键时期,很多农户都打电话过来,有些是来咨询的,有些是要我去给他们做现场示范和指导的,最近都是全区到处跑,这说明老百姓种植积极性高。”洪日新忙碌却感到知足。


现在,大棚甜瓜已成为广西高效农业的亮点,过几天洪日新又要去来宾,那里刚刚发展起来700多个甜瓜大棚,自治区科技厅希望洪日新到来宾为这些瓜农传授“真经”。(摘自《广西日报》201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