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深耕七十载,科研兴农谱华章
——奋进新征程 喜迎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广西热作所篇
2025年,广西农业科学院迎来了建院90周年的光辉时刻。90年来,引领着广西农业科研事业不断攀登高峰,为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在这一征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广西热作所”)始终紧随其指导步伐,在热带、亚热带作物科研领域努力耕耘,以七十余载的积淀成就累累硕果。
一、坚守初心使命:热作科研的萌芽与蓬勃发展之路
回望过去,广西热作所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与荣耀。自成立之初,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便怀揣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无限热忱,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开启了热作科研的探索之旅。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收集珍贵的热作种质资源,历经七十余载,建成了我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最重要的保存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保存种质资源4000多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搭建起热作科研的基础框架。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热作所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需求,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2018年底,广西热作所调整为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管理,这一转变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从最初一个小小的腰塘毛鱼藤繁殖场,到如今成为集科研、教学、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热带作物科研机构,广西热作所不仅见证了我国热带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也书写了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篇章。
二、深挖种质“基因”: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新之路
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广袤土地上,广西热作所肩负起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重任,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多年来,广西热作所的科研团队不畏艰辛,深入广西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丘陵山地。自1965年起,广西热作所便投身于芒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科技人员跑遍各大芒果产区,收集保存了芒果种质资源,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芒果种质资源圃,保存涵盖芒果8个种的600多份种质资源,团队通过长期对种质资源的分析研究,为芒果品种改良奠定坚实基础。多年耕耘,选育出10个品种,其中5个成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桂七芒等新品种推广面积超4万hm²,占我国内地自育品种面积90%以上。在广西百色地区,“桂七芒”种植面积近30万亩,仅百色田东县,2024年桂七芒种植面积就达12万亩,产量约15万吨,产值超10亿元,带动大量果农脱贫增收,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品种,也为老区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是广西农业科研成果助力地方发展的生动范例。
桂七芒大规模种植场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西热作所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合作,每年引入大量木薯实生杂交种子,从中选育保存了600余份木薯种质资源,是我国木薯种质资源保存最丰富的单位之一。选育的14个木薯新品种,其中GR891、GR911、桂热3号、桂热4号、桂热6号、桂热7号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木薯产业的发展。“桂热10号”作为国内首个食用糯性木薯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低氢氰酸、可鲜食、糯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全国有上千家木薯羹店、糖水店等采用其作为原料,实体木薯糖水店和电商平台年销售收入达数亿元。具有早熟、高产、高淀粉等优良特性的“桂热13号”于2023年在广西示范种植约6000亩,淀粉含量达30%左右。品种还推广至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国家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在国内外推广应用1730多万亩,新增产值超50亿元,展示了广西热作所在木薯科研领域的领先实力,为自治区农科院一流强院建设添砖加瓦。
木薯桂热10号大规模种植
澳洲坚果方面,1974年广西热作所首次将其引入广西,如今已收集保存百余份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选育,选育出JW、A16、桂热引2号-4号、桂热5号-9号等10个澳洲坚果优良品种。其中3个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万亩。如今,在广西的部分地区,澳洲坚果种植已形成规模化产业,从种苗培育到果实采摘、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断完善,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此外,针对特色水果的收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已累计收集保存160多份特色水果种质资源。特色水果种质资源涵盖了咖啡、荔枝、龙眼、火龙果、菠萝蜜等特色水果,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通过科学地保存和管理,这些种质资源得以长期留存,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资源收集到科学保存,广西热作所不仅守护着南国大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为新品种选育、生态修复提供核心素材。未来,这座种质宝库将持续释放潜力,为热带农业发展注入“热作力量”。
三、聚焦特色产业:构筑热作科研创新发展新高地
学科建设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广西热作所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推动热作产业的升级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热作所形成了多个优势学科,精心构建了以芒果、木薯、澳洲坚果、亚热带特色水果“四个特色方向”为“四梁”,以亚热带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检测与风险评估、特色作物基础研究、咖啡、特色茶、植物科普“六个优势学科”为“六柱”的学科建设新体系。涵盖了热带作物种植、加工、保鲜、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高效联动,为热作产业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学科建设新体系的框架下,广西热作所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科研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高效链条。在芒果特色方向,团队研发出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使芒果亩产有了显著提升,增幅达三成左右,结合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的突破,将芒果鲜果保鲜期延长至一个半月左右,推动广西芒果年产值突破50亿元。在种植领域,广西热作所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研究高效栽培技术,大幅提高了热带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培育的优质芒果品种,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深受果农和市场的欢迎。
桂七芒电商采后包装情况
在加工领域,广西热作所致力于将热带作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加工技术方面,研制出国内第一片原果风味芒果脯,开创果脯原味加工新模式,技术在国内外多次转让,辐射多地;研发的“脐橙采后免发汗式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十大重大新技术”,并建成先进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于沃柑,加工设备研发上,类球形果蔬智能“三去”机等果脯加工系列设备获“2020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奖”。产业合作方面,与企业开展沃柑果汁生产线研发及新产品开发,日加工沃柑鲜果100吨。国际合作上,赴冈比亚推广原味芒果干加工技术,升级技术并开展培训,还协助建成原味果干生产基地,促进了国际农业技术交流。通过一系列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热带水果的附加值,也为果农和企业带来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热带水果产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学科赋能,广西热作所成功构筑了热作科研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推动广西热作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广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强平台聚人才: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双轮驱动科研发展
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队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力量。广西热作所深知这一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广西热作所打造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农业农村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自2000年通过相关认证认可后,承担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任务,提交超百万个检测数据、近百份监测报告,助推全国农产品合格率从21世纪初50%多提升至约97%。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构建全面监测体系,覆盖多场所采集数据,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创新风险评估模式,针对关键因子攻关并提出管控建议;在武鸣沃柑事件中迅速启动应急评估,制定地方标准消除舆论影响;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和科研成果为监管提供技术保障;推进技术服务产业,通过认证检验、质量追溯等为企业赋能,从产业层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建立的亚热带果蔬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针对制约亚热带果品蔬菜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切实保证亚热带果品蔬菜的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基础研究转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广西热作所的科研能力,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为热作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广西热作所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一览(部分)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广西热作所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如今,广西热作所已经拥有30个结构合理、专业齐全、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组建了包括“芒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木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在内的16个院级稳定支持团队;“咖啡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与利用”“木薯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在内的14个所级科研团队,团队研究方向广泛涵盖了从育种、栽培、植保、检测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团队成员遍布于各个科研中心,为本所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发展、研究方向的高度凝练、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作进一步提升。
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的双轮驱动,为广西热作所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热作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拓宽国际合作:提升热作科研国际合作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趋势。广西热作所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不断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拓宽视野,提升热作科研的国际合作能力。近年来,广西热作所与越南、泰国、老挝等热带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15年承办21世纪全球木薯合作团队第3次会议暨国际块根类作物学会第17次会议,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45个国家木薯、甘薯、马铃薯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木薯等块根类作物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2024年与越南太原农林大学共建中—越茶叶加工研发中心,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攻关,标志着中越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合作迈向了新的国际合作高度。
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将广西热作科研成果推向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广西热作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不仅让广西热作所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也让广西的热作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新的风采,为广西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六、展望全新征程:续写农业科研壮丽新篇
九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热土深耕。站在广西农科院建院九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广西热作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热”土为舞台,以科研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农业科研篇章,坚信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的领导下,在院“一核两翼五提升”体系化建设的启动之年,广西热作所以 “新发展建设期”为起点,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与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基建建设、土地建设”六大建设的蓝图中锚定方向,在新一轮学科体系的构建中蓄势待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续写农业科研的壮丽新篇,为广西农业科学院建院九十周年献上一份更加精彩的答卷,让更多“桂热”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让八桂大地的热带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广西热作所”)前身为腰塘毛鱼藤繁殖场,始建于1952年。隶属于广西农业科学院,是自治区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繁育、丰产栽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等研究工作。建设有木薯、芒果、澳洲坚果、剑麻、龙眼、荔枝、咖啡、甘蔗、番木瓜、菠萝蜜、番石榴、杨桃等作物种质资源圃及试验基地,占地约100多公顷,引进收集和保存各类作物品种资源4100份,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最重要的保存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建所以来,获科学技术奖励128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4个,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14项(次)、三等奖32项(次);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47个,其中选育出木薯GR891、GR911、桂热3号、4号、5号、10号,芒果桂热82号、120号,桂香龙眼,澳洲坚果桂热引3号,甘蔗桂热2号等一批优良品种。下设 12 个研究机构,拥有3个国家级研究室、2个国家级综合试验站等众多科研平台,还建有农业农村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多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并主办刊物《农业研究与应用》。全所现有职工2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9人,博士12人,硕士161人,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89人。
热作所 麦荷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覃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