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流 创新引领│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励获奖项目系列报道之三
十三载攻坚克难,原味果脯香飘全球
——记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带水果原果风味果脯加工技术与设备创制及应用”
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热带水果原果风味果脯加工技术与设备创制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广西果晶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果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历经十三载研究完成,率先研制出果脯“原料预处理-糖渍-烘干”全流程保形加工设备与工艺,其技术成果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典范。
直面产业困境,锚定研发方向
中国与东盟及非洲国家是世界热带水果主产区,热带水果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因热带水果上市集中、保鲜期短,鲜果流通损耗率高达30%,严重制约产业效益。加工是实现增值减损的有效方式,其中果脯蜜饯作为我国水果加工的主要产品及传统出口品类,年产值超千亿元,然而市场长期以单一甜味的传统果脯为主,缺乏凸显水果原味的创新品类。这种“有规模无特色”的现状,制约着产业升级。
2004年,香港客商提出研发保留芒果鲜果风味的新型果脯需求。在当时,国内外尚无成熟技术可供借鉴。传统工艺依赖高盐高硫腌渍的果胚或未成熟水果为原料,而热带水果自然成熟度不一,熟果的特征香气又极易在热加工中流失,热带水果原果风味(简称“原味”)保留技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面对这一产业痛点,广西热作所果脯加工研究团队和亚热带水果储运保鲜技术及设备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决心攻克技术难关。他们意识到,突破原果风味保留技术不仅能填补市场空白,更能为热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十三载技术攻坚,突破多项技术难题
“科研从来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心来一点点啃硬骨头。”这句话,是团队十三年攻关历程的真实写照。
热带水果成熟度不均、加工品质波动大,是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由于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参考,团队从源头入手,开展基础催熟实验。通过反复调整乙烯利浓度、温湿度参数,持续观察果实变化,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最终厘清催熟关键因子,使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的外观、质地、风味协同一致性提升至90%以上,为后续标准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风味保留是另一项关键挑战。热带水果的独特香气在传统热加工工艺中易流失。团队成员针对糖渍、干燥等环节进行反复试验,通过改进糖渍方法、精准把控糖渍时间、精细调整干燥温度等方式,成功实现了果脯对热带水果浓郁果香、自然色泽及柔软口感的保留。与鲜果比,果脯色差值∆E<5,关键香气种类保留率>92%,使原果风味果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
此外,针对热带水果果形不规则、加工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团队联合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从零开始研发加工设备。经过对智能“三去机”削皮厚度的反复调试、沥糖水架的三次迭代,以及全流程生产线的贯通,最终实现“原料预处理—糖渍—烘干”全流程机械化生产。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果脯保形加工机械化的空白,相关设备入选“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为行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关键支撑。
团队在企业生产现场开展品质检测
技术走出国门,“中国智慧”惠及世界
科研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体现在产业服务和国际连接中。2015 年,团队受邀前往马达加斯加进行技术推广,开启了热带水果加工技术的国际传播之旅。
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团队面临着重重困难。长途飞行、水土不服是家常便饭,当地生产设施简陋、原料特性差异大等问题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越南的加工基地,团队成员顶着高温调试设备;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生产车间,他们克服语言障碍,从最基础的操作步骤开始,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工人,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工序。为了适配不同国家的水果特性,团队成员白天紧紧跟踪生产过程,晚上则熬夜测算数据,常常通宵达旦地调试设备,以确定最优的工艺参数。
正是凭借着这份跨越国界的担当,让中国的加工技术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团队成功构建了果脯国外分散预制-冷链糖渍运输-国内集中精制“三段式”跨境加工合作运营模式,有效破解了国内原料季节性供应对加工规模和效益的限制,支撑建立了中国—东盟原果风味果脯加工产业集群。
如今,这套凝聚着中国科研智慧的技术与设备,已在越南、柬埔寨、乌干达等8个亚非国家援建了25个海外加工基地,原味果脯走进了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市场;自主研发的设备通过欧盟CE认证,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2个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典范,2023 年入选“中国热作产业十大国际合作案例”。
2015年在马达加斯加简陋条件下开展实验的情况
“三段式”跨境加工合作运营模式(冷链糖渍运输)
坚守科研初心,助力产业富民
十三载攻坚克难,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线应用,从八桂大地到亚非的生产车间,广西热作所果脯加工研究团队和亚热带水果储运保鲜技术及设备研究团队用脚步丈量初心,用成果体现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让技术扎根大地,让创新惠及民生。
此次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是对两个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写满了日复一日的坚守:为了突破技术瓶颈,甘愿在失败中反复摸索;为了让技术走出国门,宁愿在异国他乡彻夜不眠。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热带水果果脯原果风味香飘更远,提升热区农民的收入,使中国智慧为更多国家的产业发展提供助力,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
广西热作所的这一获奖成果,不仅在技术和设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在国际合作和产业富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科研初心,为推动热带水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团队简介:
成果完成团队由广西热作所果脯加工研究团队和亚热带水果储运保鲜技术及设备研究团队联合组成,核心聚焦热带、亚热带水果采后与加工及配套装备研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5人,硕士12人,获广西高层次人才1人,广西杰出工程师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综合试验站长1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广西科技厅等各类项目42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西农科院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和十大新装备奖2项,中国热作领域十大国际合作案例等奖励。
热作所 罗朝丹供稿/黎新荣供图
一审一校:覃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