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芒果研究获重大突破:17年攻关破解产业难题,反季节品种助农增收
  • 发布单位: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2025-07-31 17:19:44
  • 浏览(114)
  • 收藏
浏览字号:

2024年度广西热作所广西科技进步奖励获奖项目系列报道之

广西芒果研究获重大突破:17年攻关破解产业难题,反季节品种助农增收

——记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特色芒果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特色芒果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历经十七年研究完成,选育出适宜进行产期调节栽培的品种8个,其中1个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并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不仅丰富了我国芒果品种资源,更通过有效延长产期,一举打破了广西芒果长期局限于6-8月上市的格局,为广西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芒果作为“热带果王”,是世界六大水果之一,我国主产区集中在华南7省区。其中,广西芒果种植面积达146.34万亩,稳居全国第二,在当地农业种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广西芒果产业面临良种匮乏、熟期集中、果实生长期多雨影响外观和品质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广西科研团队历时17年开展反季节芒果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种质创新:8个新品种破解“产期集中”难题

团队广泛收集国内外易成花、一年两次开花结果和可生食的芒果种质44份,经过多年选育,成功推出8个特色品种。其中,南逗迈4号、皮森姆等6个品种适宜进行产期调节,生食甜芒1号、乔什会芒(翠绿芒)2个品种适合生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南逗迈4号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并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十三五”主导品种。该品种易成花、一年可两次结果,亩产达815.9公斤,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较传统反季节品种四季蜜芒提升0.7个百分点,且纤维含量极少,品质显著优于同类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不仅丰富了我国芒果品种资源,更有效延长了产期,打破了广西芒果集中在6-8月上市的局限。

专家在大棚察看反季节芒果品种生长情况_副本.jpg

专家在大棚察看反季节芒果品种生长情况

技术攻坚:基因研究与栽培技术双突破

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以南逗迈4号不同花芽分化时期的顶芽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出多个差异表达基因,明确了花芽分化与内质网蛋白加工、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的密切关联,最终获得23个关键调控基因,为精准调控芒果花期、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栽培技术方面,团队立足广西气候特点,研发出一套完整的反季节配套技术体系。通过春季修剪、放二次梢、控梢催花等关键技术,结合简易避雨设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功将广西芒果成熟期从6-8月调整至11月至翌年1月,极大延长了上市期。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团队还发明了3项核心专利技术:“一种改善膜内循环环境的嫁接方法”使高温高湿季节嫁接成活率从29.2%提升至92.3%;“一种成龄芒果品种快速更新矮化栽培方法”加速了品种迭代;“一种提高果树肥水吸收效率的水肥共施方法”使肥水吸收效率提高30.1%,节约成本28.9%。此外,团队还修订了农业行业标准《芒果栽培技术规程》(NY/T 880-2020),为产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应用推广:辐射三省区,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这些成果已在广西、云南、四川3省区推广应用,总面积达4.73万亩。其中,广西推广0.73万亩,占国内反季节品种推广总面积的50%以上;在田东县、百色市右江区、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四川攀枝花市等地,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成效尤为显著。

从经济效益看,2021-202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2.77亿元、新增利润6.77亿元。其中,四川攀枝花市推广面积最大,达3.03万亩,三年间新增利润4.34亿元,芒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田东县扶贫产业芒果示范基地_副本.jpg

田东县扶贫产业芒果示范基地

团队简介:

成果完成团队由广西热作所芒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团队、芒果栽培与植保技术研究团队联合组成,核心聚焦芒果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3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芒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课题、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70多项,育成桂七芒(桂热芒82号)、桂热芒3号等芒果新品种10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神农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成果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0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2项。

热作所  唐玉娟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陈永森

二审二校:刘思朝

三审三校:覃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