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人报:李军:食用木薯产业的拓荒者
  • 发布单位: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2025-09-04 09:30:39
  • 浏览(13)
  • 收藏
浏览字号:

2024年度广西工匠系列报道(十三)

人物核心提示:

李军,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广西第一批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深耕食用木薯产业化研究数十年,选育出国内首个食用糯性木薯品种,首创食用木薯全产业链商业化模式,指导多家企业创建木薯羹连锁店和食用木薯产业园,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攻克木薯北移种植技术瓶颈,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我国木薯种植区域向北拓展;将中国木薯良种及技术推广至东盟国家,开创木薯品种大规模出口先例。

李军:食用木薯产业的拓荒者

□本报记者 吴智芳

工匠心声:

科研不应止于实验室,更要结出产业硕果。愿以初心致匠心,让每寸土地都孕育希望,让中国农技绽放在更多地方。

他扎根木薯田,心向产业链,在热带作物研究领域实现一个个突破,助力中国食用木薯产业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他育糯种破壁垒,建模式拓种植区域,让木薯从我国南方走向北方,从中国惠及东盟,成为乡村振兴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军。

突破限制:让热带木薯跨越秦岭淮河

木薯起源于热带,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北方也能大面积种植木薯就好了!”20多年前,李军站在试验田边,望着北方广袤的土地,心中埋下了要突破的种子。

后来,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木薯原料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李军意识到,提升我国木薯的产量,扩大生产区域,北移种植已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北移种植之路布满荆棘:北方的低温会导致木薯生育期不足,霜冻会冻伤植株,突如其来的风灾可能让整片作物倒伏,更棘手的是,冬季种茎的贮存问题直接关乎来年种植的根基。

面对这些瓶颈,李军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联合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多个试验站,开始了长达21年的技术攻关。为解决前期低温障碍,他反复试验,发明了木薯提早种植技术,让木薯在低温环境下也能按时萌芽生长;针对风灾倒伏的问题,他琢磨出抗风栽培技术,通过种茎环剥诱导生根和矮化控梢,让木薯植株在风雨中稳稳扎根;面对华中、华东地区的霜冻难题,他研发出抗寒高效栽培技术,不仅延长了木薯的生长期,还攻克了种茎越冬贮存的难关;而雾化栽培快繁技术的突破,彻底解决了种茎供应不足的问题。

当北方的试验田里长出饱满的木薯块根时,李军及其团队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打破了“秦岭一淮河以北不适合种木薯”的限制。截至2022年,木薯北移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436.82万亩,新增销售额72.40亿元、利润44.17亿元。2023年,“木薯北移种植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此外,李军团队还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制定了9项地方标准,发表了58篇科技论文,这些都见证了他们的执着与突破。

走出国门:让中国技术扎根东盟大地木薯良种和技术

“木薯不仅要在国内‘开疆拓土’,更要走向世界。”在李军看来,中国的木薯技术不应局限于本土,更应成为连接国际的纽带。2015年,他主持的“中国木薯良种及栽培技术在东盟国家的推广与示范”项目,让这一想法照进现实。

东盟国家与我国华南地区气候相似,却长期面临木薯品种退化、产量低下的问题。李军认为,中国选育的木薯良种和栽培技术,或许能为这些国家的木薯产业带来变革。但将种茎出口到东盟并非易事,长距离运输中的保鲜问题就是第一道坎。“普通运输方式会让种茎成活率大打折扣,必须找到新方法。”李军带领团队反复试验,首创恒温集装箱长距离贮运技术,让木薯种茎在长途跋涉后依然保持活力。这一技术突破,让中国木薯种茎大规模出口成为可能。

从印尼的热带雨林到菲律宾的丘陵地带,从泰国的平原到柬埔寨的田野,李军和团队带着中国的木薯良种和技术,在东盟国家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示范基地。他们不仅提供种茎,还手把手教当地人种植技术:如何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截至项目结束,其团队累计向东盟国家出口木薯种茎245吨,建立示范种植面积13404公顷,产出鲜薯402.4万吨,干片176万吨,为当地带来26.4亿元销售收入和6.3亿元新增利润。

此外,在广西南宁,李军还带领团队先后承办“第九届亚洲木薯学术交流大会”“第三届世界木薯大会”等多个国际会议,接待16个国家的500多名专家学者。目前,东盟各国已有62名技术人员和638名农民接受系统培训,成为当地木薯产业发展的“种子力量”。

点“薯”成金:让平凡作物变身致富法宝

过去,木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产值低下,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如何让木薯“身价倍增”?李军将目光投向了食用产业化。

选育适合食用的木薯品种是第一步。李军带领团队开展品种试验,从口感、营养、产量等多个维度筛选,经过数年努力,2016年,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食用糯性木薯品种“桂热9号”,2020年又选育出综合性状更优的食用糯性木薯品种“桂热10号”,成为广西第一个通过国审木薯品种,品种具有低毒可鲜食、高支链淀粉、糯性强、薯形均匀等优良特性,尤其适合加工制作木薯糖水,用其原料制作的木薯羹成为了网红食品,香糯Q弹,风味独特,彻底改变人们对木薯“粗糙难吃”的印象。

品种有了,如何走向市场?李军想到了产学研结合。他将“桂热9号”“桂热10号”的品种使用权转让给多家企业,并指导多家企业创建木薯羹连锁店和食用木薯产业园,让木薯从田间走向餐桌,使木薯变身美食,产值倍增。为解决鲜木薯难贮藏的问题,他指导企业首创冷冻贮藏工艺和标准技术,让木薯全年都能新鲜供应。从种植、冷藏到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此形成,他开创了中国木薯食用产业化的先例。

如今,全国已有上千家店铺用李军选育的品种制作木薯糖水,食用木薯产业园、实体门店与电商平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中国的食用木薯产业从无到有,切实促进了万众创业。“食用糯性木薯品种‘桂热9号’的选育和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食用木薯新品种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成果荣获2024年广西产学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十余载,从让木薯跨越地域限制,到让中国技术走向国际,再到让平凡作物变身美食,李军以科技为刃,破解产业难题,以创新为翼,开拓发展新局。而他的故事,仍在热带作物研究的土地上继续书写。

upfile

      原文链接:https://www.gxworker.org.cn/huace/?id=332#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