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等合作在国际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5年影响因子:16.6)发表了题为“Reovirus infection results in ric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reassembly through metabolite-mediated recruitment and exclusion ” 的研究论文。

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是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感染水稻后,植株变矮、根短、产量锐减,是东亚地区稻作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毒之一。本研究聚焦一个鲜有研究过的问题:当植物被病毒感染时,病毒会不会间接改变根部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结果解析了病毒侵染引发的根际微生物群落重构与根系代谢物变化,与关键物种的相对丰度改变密切相关。水稻在遭受SRBSDV侵染时,其根际能同时实现有益微生物的招募与潜在有害类群的排斥。这些发现强调了根系相关微生物及代谢物在植物防护中的核心作用,并为开发微生物-代谢物协同制剂以可持续保护易感作物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植物–病毒–微生物互作的理解,也为农业防病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许能通过调控根系代谢物或定向施菌,构建“抗病毒型微生物群落”,实现绿色防控。

植保所李战彪研究员、谢慧婷副研究员和已毕业研究生罗婉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河南大学时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柳旭研究员和王保战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广西农科院植保所作物病毒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长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了研究,本研究得到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植保所 谢慧婷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李其利
二审二校:薛臣艺
三审三校:陆炳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