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简介
  • 发布单位: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
  • 2023-04-18 10:28:16
  • 浏览(6590)
  • 收藏
浏览字号:

一、发展历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前身为广西农业科学院南方葡萄研究中心。其历史沿革主要如下: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的前身-广西农业科学院南方葡萄研究中心在南宁成立。

200972日,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以下简称“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为广西农业科学院内设的专业研究机构。

201048日正式挂牌运行。

2022518日,由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牵头组建的热区葡萄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202279日,热区葡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唯一的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开展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的单位。研究所立足广西“热区”葡萄产业实际,以葡萄“一年两收”、“错季”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葡萄产品深加工利用为核心特色,探索热区葡萄“育种+栽培+示范+加工”全产业链技术模式,为热区特色葡萄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示范样板。

二、组织架构变化(包括所设科室变化等)

葡萄所在职在编职工3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比93.3%28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包含博士5人,硕士18人;正高职称 8人,副高职称14 人。设置有3个行政后勤管理科室(办公室、科研管理科、成果转化科),5个研究科室(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栽培与质量控制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圆叶葡萄研究室、酿造工艺研究室)。

2009所成立之初,设有办公室、科研管理科、财务室3个行政管理科室,资源与遗传育种、栽培与质量控制、酿

造工艺3个专业研究室,共6个科室。

2012年,增设基地办公室。

2015获得院稳定资助科研团队4个,包括葡萄新品种选育团队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团队、葡萄贮运保鲜与葡萄酒酿造团队

2016年,撤销基地办公室,增设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科。

2018年,增设圆叶葡萄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2018新增稳定资助科研团队2,包括葡萄栽培生理调控技术研究团队圆叶葡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利用团队

2020院稳定资助科研团队调整为6个,包括葡萄种质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团队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团队葡萄栽培生理调控技术研究团队圆叶葡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利用团队酿酒葡萄与酿造技术创新研究团队

20225月,研究所牵头组建热区葡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广西葡萄产业领域首个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联动的新型研发机构。

20253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获广西农业科学院“头雁”学科团队。

20251月,撤销所财务室。2月撤销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科,将国际合作业务合并到科研管理科。

2025528日,研究所参与申报的广西果蔬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三、科研平台与基础条件

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构建了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为葡萄与葡萄酒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包括广西果蔬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广西葡萄良种繁育中心、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葡萄创新团队、广西特色水果先锋队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试验总站、广西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广西鹿寨葡萄试验站以及广西罗城毛葡萄试验站等,这些平台涵盖了育种、栽培、示范推广、加工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创新链条不仅整合了全区的创新资源,还承担着品种选育、技术示范、产业服务等重要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广西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要素、全链条的科研支持。

四、科研特色与资源优势

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共引进保存葡萄种质资源314份,包括欧亚种126份,欧美杂交种131份,美洲种21份,山欧杂交种9份,毛葡萄和腺枝葡萄7份,河岸葡萄6份,毛欧杂交种5份,刺葡萄4份,华东葡萄2份,冬葡萄1份,小叶葡萄1份,绵毛葡萄1份。鉴定评价198份,筛选优异抗病抗逆葡萄种质2份,筛选优异鲜食葡萄5

研究所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选育葡萄新品种2个,其中6个品种获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0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5个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正在全区多个试验站、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试验,少量品种已在区外省份试种,主导品种为桂葡6号、桂葡15号、桂葡24号和桂葡25号等。 

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研发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构建了 “第一茬夏果+第二茬冬果”葡萄周年生产技术体系,分为“两代不同堂”与“两代同堂”两种模式:“两代不同堂”模式在1月修剪催芽生产夏果,8月再催芽生产冬果,适用于年平均气温 20℃以上区域;“两代同堂”模式在夏果挂果期促发花芽,两茬果部分重叠,适用于年平均气温20℃以下南方地区区域。自2005年起,该技术已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广泛推广,2017-2018年连续两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五、科研成果与社会贡献

建所以来,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项目20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2项,广西科技开发计划项目14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8项。共发表265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6篇,中文核心论文162篇。授权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53件,计算机软件著作22件,外观设计专利7件。颁布38项标准,其中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22项。

获得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牵头完成的“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分别获得2010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15年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原生葡萄酒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202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脱毒、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获2021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西特色葡萄酒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2022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热区适栽葡萄品种选育及错峰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24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选育葡萄新品种22个;其中通过审定6个,获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5个;植物新品种权10个。

研发广西原生葡萄酒系列产品30余款。其中‘桂葡6号’利口酒获第十二届(2021)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银奖,是该次大赛广西唯一获奖产品; “樨悦 干红葡萄酒”、“樨悦 桃红葡萄酒”、“樨悦 白兰地”荣获第十四届(2024)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3项金奖,其中“樨悦 白兰地”在白兰地组别所有参赛产品中排名首位。2025年选送的“樨悦’白兰地(XO)”荣获2025IGCInterwine Grand Challenge)国际烈酒(香港)大赛银奖。

研究所成立以来,广西葡萄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栽培面积由2005年的14.98万亩增至2024年的48.78万亩,产量从11.91万吨提升至79.92万吨,产值更是由2.58亿元大幅跃升至101.12亿元,为热区特色葡萄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将坚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与产业服务相融合的发展策略。加大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开展葡萄采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加工产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企合作,探索技术熟化、品种应用新模式,推进广西农业科学院自主品牌葡萄与葡萄酒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实现成果转化。探索热区葡萄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模式,依托企业构建联合体,积极选育和推广适宜热区的葡萄新品种,为推动热区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热区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