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杀虫剂对芒果蓟马田间防效研究
  • 发布单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23-04-25 10:39:56
  • 浏览(3211)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百色市是我国第一大芒果产区,芒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特别是在全国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蓟马是芒果的主要害虫,在芒果嫩梢期、花期及果期均可发生为害[2]。芒果蓟马种类多达10多种,其中茶黄蓟马和黄胸蓟马为优势种。蓟马类害虫体型微小,不易发现,且繁殖力极强,短期内可大量暴发为害[3-4],已成为芒果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5]。芒果果实被蓟马为害后产量和商品经济价值都收到严重影响,芒果果园减产10%-42%[6],极大的限制了芒果产业发展。

自2001年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芒果栽培面积扩大等因素有利于蓟马发育、繁殖和为害,芒果蓟马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芒果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5]。张中润等[7]通过对40个芒果品种蓟马抗性评价,筛选出5个具有较好的抗蓟马育种潜力品种。丁春霞等[5]研究发现不同品种芒果的抗虫性水平存在差异。周炀[8]研究发现巴氏新小绥螨适合作为芒果茶黄蓟马的天敌,具有防治芒果蓟马潜力。杨密等[9]建议在实际生产中5%甲维盐ME 500倍使用防治蓟马较为合理。付步礼等[10],韩冬银等[11]等对市场上常见农药进行了药效试验,对其有效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价。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果农在防治蓟马药剂选择时,基本都是购买附近农资店现有杀虫剂进行防治,而25%吡虫·异丙威WP和20%多杀·甲维盐SC这两种杀虫剂在百色田阳较为常见,但未见有文献对这两种药剂进行报道,因此本文以6%乙基多杀菌素SC和20%吡虫啉SLX为对照药剂,研究这两种杀虫剂对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果农选择药剂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年8-9月在广西百色田阳百育镇六联村芒果基地进行。种植芒果品种为贵妃芒,树龄6年,树体健壮,长势良好,新梢长约12 cm,土壤肥力中等,管理水平中等。

1.2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4种:25%吡虫·异丙威WP(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6%乙基多杀菌素S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0%吡虫啉SLX(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多杀·甲维盐SC(上海悦联生物科技优先公司)。

1.3田间防效试验

2021年8月20日上午8-9点,进行药前芒果新梢蓟马基数统计,随机选择1株芒果树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统计3条新梢第1-4叶(新梢第1-4叶受害最为严重,具有代表性)蓟马数量,统计完后进行药剂试验。用3WBD-16型电动智能静电喷雾器进行全株施药,喷雾量以叶面布满雾滴而不滴落为宜,本次试验每3株芒果树为1个重复,每处理3个重复,对照植株喷清水。施药后1、3、7天后,按照喷药前的统计方法统计蓟马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图片1.png

图片2.png

1.4统计分析

本研究通过Excel 2019进行试验数据的汇总分析,用SPSS22.0对各数据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分析

2.1田间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在药后1d所有药剂防效都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其中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9g a.i.·hm-2、25%吡虫·异丙威WP 37.5、18.75g a.i.·hm-2及20%多杀·甲维盐SC 30、15g a.i.·hm-2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在90%以上。在药后7d,20%多杀·甲维盐SC 30g a.i.·hm-2和6%乙基多杀菌素SC 9g a.i.·hm-2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78.15%和71.57%,而20%吡虫啉SLX两种浓度防效最差,防治效果均在40%以下。

2.2 处理后对芒果的安全性

药后7天内,各处理的芒果嫩梢未见不良影响,芒果树势正常,嫩梢转绿老熟未受影响,表明试验处理中的药剂安全。

3讨论与结论

从田间防效试验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各药剂7天内防效逐渐降低,在药后1天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天不同药剂防效差异显著。其中20%多杀·甲维盐SC 和6%乙基多杀菌素SC防效最佳,可能是该地果园中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抗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与韩冬银等[11],张治科等[12]的研究结果较一致,但防治效果相对较低,可能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用药水平造成的差异外。

多杀·甲维盐SC是多杀霉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杀虫剂,目前暂无该复配剂在蓟马上的应用。其主要成分多杀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杀卵作用[1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生物源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14],王爱玉等[15]用浸叶法测定7种生物源农药对烟蓟马若虫的毒力,发现多杀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具有较高的毒力。庄占兴等[16]研究结果类似,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对芦笋蓟马初效好、持效期长。赵磊等[17]研究发现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草莓蓟马防效表现较好。杨会营等[18]研究发现多杀霉素和甲维盐混配在防控小菜蛾效果上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本研究20%多杀·甲维盐SC防效最佳,可能两种药剂复配对芒果蓟马具有毒力增效作用。

乙基多杀菌素有杀虫谱广、活性高、易降解、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抗性风险低等优点,既具备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又具有化学农药的快速杀虫效果[19-20]。樊宗芳等[21]对五种杀虫剂防效研究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对2种蓟马的毒力最强。董丽娜等[22]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对烟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有研究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蓟马抗性具有累计效应[23],故在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类杀虫剂时,应该注意与其他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减少抗性积累,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蓟马为害隐蔽性强,防治难,一定要掌握好防治的时期,长期使用单一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在芒果蓟马防治上建议这20%多杀·甲维盐和6%乙基多杀菌素与其他杀虫剂轮换使用,同时加强区域统一防治,以提高防效。另外要注意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应科学轮用或混用,以延缓和避免其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冬银,邢楚明,李磊,等.广西芒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现状调查与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5):994-1000.

[2] 谢永辉,张宏瑞,刘佳,等.传毒蓟马种类研究进展(缨翅目,蓟马科)[J].应用昆虫学报,2013,50(6):1726-1736.

[3] 黄华,牛黎明,韩冬银,等.海南岛芒果蓟马种类调查研究[J].生态科学,2010,29(4):385-389.

[4] 韩冬银,邢楚明,李磊,等.海南芒果蓟马种群的活动及消长规律[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7):1297-1301.

[5] 丁春霞,史梦竹,李建宇,等.蓟马类害虫在不同品种芒果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选择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9,34(8):947-951.

[6] 林长河.三亚杧果蓟马的为害特点及防治策略[J].中国南方果树,2004(01):26-28.

[7] 张中润,高燕,黄建峰,等.不同芒果品种对蓟马的抗虫性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07):1591-1597.

[8] 周炀,陈俊谕,蔡笃程,等.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茶黄蓟马的功能反应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5):1001-1006.

[9] 杨密,韩虎峰,刘新峰,等.5%甲维盐微乳剂防治芒果蓟马的效果试验[J].湖北植保,2017(05):13-14.

[10] 付步礼,唐良德,邱海燕,等.黄胸蓟马高效低毒防治新型药剂的筛选[J].果树学报,2016,33(4):473-481.

[11] 韩冬银,李磊,陈俊谕,等.9种杀虫剂对芒果蓟马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41-145.

[12] 张治科,吴圣勇,雷仲仁,等.不同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J].生物安全学报,2019,28(2):127-132.

[13] 肖汉祥,李燕芳,陆世忠,等.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室内毒力测定及高龄幼虫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09,8(06):50-52.

[14] 王龙龙,刘钰,崔蕊蕊,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J].农药,2015,54(06):394-399.

[15] 王爱玉,艾合买提·买买提,杨媛雪,等.防治烟蓟马的生物源农药筛选及其对解毒酶活性影响[J].棉花学报,2021,33(02):180-188.

[16] 庄占兴,高德良,徐德坤,等.不同药剂对芦笋蓟马的毒力和田间应用效果评价[J].农药,2019,58(05):364-366.

[17] 赵磊,王步云,郑书恒,等.5种杀虫剂对草莓蓟马的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1):66-68.

[18] 杨会营,王占娣,曹冬磊,等.10%多杀霉素·甲维盐水分散粒剂防治3代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2,51(01):60-61+67.

[19] 华乃震.绿色环保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和乙基多杀菌素的述评[J].农药,2015,54(1):1-5+13.

[20] 武怀恒,丛胜波,吕亮,等.乙基多杀菌素对水稻蓟马的生物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J].农药,2016,55(10):767-770.

[21] 李定银,郅军锐,张涛,等.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21,64(10):1176-1186.

[22] 董丽娜,华登科,郑晓斌,等.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J].植物保护,2021,47(02).

[23] 李定银,郅军锐,张涛,等.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21(10):2-12.


第一作者,何文(1990-),男,汉,湖南娄底,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植物保护。E-mail:gxnyshw@126.com,*为通讯作者:杨志强(1981-),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种质资源与植物保护,E-mail:yzq7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