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建设全国一流强院 勇做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
  • 发布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
  • 2023-09-06 17:28:15
  • 浏览(3675)
  • 收藏
浏览字号:

19项广西科技奖成果“含金量”十足,凸显创新新高度

建设全国一流强院 勇做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

——广西农科院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广西日报2023-09-06 ■ 李新雄 关妮纳

让我们来看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在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录中,广西农科院的19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占全部奖项的11.8%,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三等奖各8项,获奖数量占农业领域奖项总数的42.5%,获奖总数及占比、奖项层次均创该院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类奖励全覆盖;该院首次主持项目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在哲学社科领域新突破;该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稳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广西农科院的上述成就,特别是19项广西科技奖成果“含金量”十足,凸显创新新高度,是广西农业科研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西农科院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做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全国一流省级农科院的战略部署,广西农科院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一流强院建设发展蓝图,强化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加快推动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奏响科技强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澎湃乐章。


1 下好创新先手棋 勇做农业科技排头兵

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是广西农科院的一贯追求。 

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介绍,作为全区农业科研的主力军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广西农科院持之以恒聚焦主责主业,迎难而上,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是广西农科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头戏。近年来,该院在学科、平台、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科技强农奏响时代强音。

——自主创新底气更足。学科建设量质齐升,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目前,该院拥有科研创新团队169个,35个学科启动全国一流学科建设。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传统优势学科独领风骚,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快速发展。

——自主创新基础更稳。科研平台刷新纪录,5年来,1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相继落户该院,截至目前,落户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126个。农业农村部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4个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农业农村部实验室数量实现新突破;国家农业环境南宁观测实验站、国家种质资源武鸣观测实验站、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等3个“千万级”科研平台精彩亮相;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期工程、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项目等开工建设,科研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实力更强。人才队伍持续壮大,5年来,广西农科院持续实施人才工作“五个一”行动计划,“选育管用”人才建设全链条机制不断完善。目前,该院先后有170余人次获得各类人才、专家荣誉称号。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4人,柔性引进48人,新招聘261人,柔性引才、海外引才等“花小钱、办大事”人才工作获自治区充分肯定。目前,广西农科院有在职高级职称700人,约占全院职工人数一半。

——自主创新成果更丰硕。五年来,广西农科院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2项,每年获广西科技奖奖励总数约占全区的8.6%,全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竞相涌现,“桂字号”水稻、甘蔗、玉米、香蕉等良种在全国打出金字招牌。2022年该院通过审定(鉴定、登记)品种数53个,获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6个,获国际登录新品种33个,发明专利181件,获广西地方标准105项。


2 科技服务树品牌 强农富民谱新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广西农科院紧紧围绕农业强国、农业强区战略部署,不断升级科技服务树立品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百姓的餐桌上、农民的钱包里。

“科技精准扶贫三百行动”如火如荼,持续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六个一”行动阔步向前,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一十百千万”行动风生水起,力促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五年来,广西农科院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组织实施一系列科技服务活动,成为全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响亮“名片”,荣获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

此外,广西农科院的五大服务模式(“科技+专家+合作社”专家带动模式、“科技+专家+平台”平台带动模式、“科技+企业+农户”企业带动模式、“科技+党支部+农户”党建带动模式和第一书记带动模式)在全区复制推广,获得自治区充分认可、地方政府和农民广泛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农科院的“一粒谷、一根蔗、一颗豆、一个果、一根蕉、一串葡萄、一朵花”等优良品种支撑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在2022/2023榨季,桂糖42号种植面积421.6万亩,已经连续4个榨季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当家”品种;“桂育11号”“桂香18号”“金针香”水稻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组金奖,树起优质香米的全国标杆;“桂甜612号”获全国十佳甜玉米品种。在定点帮扶的兴业县,该院将“桂木薯9号”“桂木薯11号”推广权许可给兴业县实施,帮助当地引进龙头企业落户发展木薯加工,助力兴业县木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食用木薯产业成为玉林市乡村振兴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5年来,广西农科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000多个(项),面积2亿多亩;建立示范基地近千个,面积近400万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家,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超300亿元;服务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26个、农业科技园区82个,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210个。

邓国富表示,该院将持续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一十百千万”行动再升级,高标准打造科技示范村镇,总结成功经验,选树典型模式,在全区复制转化推广,实现“点”到“面”的升级。同时,重点打造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六个一”专项行动品牌,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从提供培训向科技精准输出转变、从建点示范向做强地方产业转变,力争做到一个先锋队至少树立一个典型,扶强一个主体,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3 突破体制机制藩篱 释放兴农新活力

建设全国一流强院是历代广西农科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为了给一流强院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追梦路上,广西农科院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打造改革发展升级版,农科事业发展呈现新活力。

成果转化改革屡次“破冰”,收益分配改革走在全区前列。该院打造第三方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首试科技成果线上综合价值评估,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15家广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22年,砂糖灯笼橘品种所有权以500万元转让,创广西果树品种转让最高价。

职称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20年起,广西农科院自主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人才评价新机制探索蹄疾步稳,开展自主岗位设置试点改革,调整优化岗位设置比例,破解了长期困扰科研人员“评而未聘”的问题。

区市县三级农科院所改革全国瞩目。区市县三级农科院所改革创出了全国经验,建设形成了“1个省级农科院+11个地市级分院+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农业科研新格局,构建了“上中下游”衔接、“区、市、县”一体化、全区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新型创新体系,成为全国区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的“广西模式”,在全国率先走出了“广西特色”。该院充分发挥区、市、县三级联动效应,推动人才下沉、技术下沉,提高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区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该院打造开放合作升级版,全面扩大农业科研开放合作,扩大合作“朋友圈”。国内合作方面,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利用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发挥农科院牵头单位聚合作用,推动联盟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深化院院、院地、厅院、科企合作,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大联合、大协作;将创新链根植在产业链上,加强项目储备,聚焦特色产业需求,遴选储备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选题,积极争取国际级项目落地。

国际合作方面,立足东盟、面向世界,持续深化同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更多的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落地东盟国家,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对外合作“广西渠道”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广西农科院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科创中国”中国—东盟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和“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甘蔗产业科技创新院建设,积极落实国家面向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加强政府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和执行,实现共赢。

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