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试验站”让农业科技稳扎八桂大地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7-01-03 10:57:52
  • 浏览(4063)
  • 收藏
浏览字号:

“试验站”让农业科技稳扎八桂大地

——广西推动农业科研机制创新工作纪实

《 农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01 版)

    唐旭本报记者高飞李国龙

       广西八桂大地,拥有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2014年11月以来,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支撑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加快发展,广西以厅院合作为桥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地方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为抓手,创新启动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并列为自治区重要改革工作。
       短短两年多,在广西农业厅与广西农科院“厅院合作”机制引导下, 6个广西农科院市级分院、7个广西蚕科院市级分院逐步建成,60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分批建立。由自治区级农业主管部门主导,以自治区带市,以自治区、市带县的农业科研新机制创新搭建,广西的自治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得到全面重构,焕发出新的生机。
       特别是广西农业厅、广西农科院合作共建的60家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聚人气,接地气,把试验站建在主产区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真正推进寻常百姓家。当前,首批35个试验站已把50多项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到140万亩土地上,开展各项科技培训13万人次。
       那么,广西是如何通过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使基层农科院所依托特色作物试验站这一新平台,一改长期以来基础差、队伍弱、项目少等沉疴,重焕生机?又如何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破解基层科技人才缺乏的难题?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翻山越岭、穿梭八桂大地,看科技新成果、听专家话体会、和农民聊收成,感受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带来的科技推广之变。
       建机制——“穿点成线连成网”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温光和物种资源丰富,土壤、气候、生态类型多样,特色作物种类繁多,这些条件决定了科技推广也应因地而异。然而,几年前,广西市县一级农科所中大部分没有正常开展业务,相当一部分农科所已处于有人无地状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更难以谈起给农民推广技术。
       农民需要适合当地的科学技术,而当地农科所却无力满足农民需求且自身难保。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农科院向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开展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的建议。通过改革,发挥自治区级农科院所的带动作用,盘活现有基层农科院所的资源,探索建设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让试验站上联自治区和市级农科院所,横联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下联千家万户的农民,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技术发展的主要阵地、承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平台。
       2014年11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方案》,其中,由自治区农业厅和广西农科院联合,在有条件的特别是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所在县(市、区)农科所,分批建立50-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
        这项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改变原来基层农科所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合作机制,畅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渠道。  广西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处长陈明伟说,“改革之后,自治区农科院所更像大脑,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分院更像身体,可以起到更好的联结作用;而试验站就是‘腿’,可以把技术落实到田间。”
       补短板——“所站共同搞科研”
       “根据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一个试验站集中攻克某一特色作物的相关技术,靠特色成为自治区甚至全国这一作物的技术高地,反过来对产业发展再提供技术支撑。”广西农科院院长白先进告诉记者,这就需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必须走到田间地头搞科研、推技术,试验站推广技术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农科院在这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翻看广西农科院网站的院内新闻关于白先进行程的报道,去试验站考察建设工作和技术辅导的占了很大比例,查看站所情况成了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配套改革的人才机制也已落地。自治区农业厅所属院所、广西农科院选派资深专家组建专家组,每个组由9-11位专家组成,负责对接每个试验站,在技术上实行全面指导。目前,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基本涵盖广西特色农业产区,覆盖优势产业产品。
       记者来到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专家组成员、广西农科院葡萄所原所长谢太理正现场指导种植户查看冬季葡萄生长情况。他往返南宁与百色靖西已不知多少趟,从试验站的选址,再到整合资源、制定任务、指导技术,葡萄生长的每个关键时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谢太理说:“葡萄所和靖西试验站结成了对子,所和站成了‘同一个课题组’,人员的往来自然更密切了。”
       破难题——“基层人员有根基”
       百色分院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在广西最早建设的4个农业试验院(站)之一。该院非常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重点户、专业户等进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77期,培训人数达2.06万人次。
       百色分院院长贺贵柏表示:“区、市共建区域性的农业科研院(所)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种植户的种植水平。”
       防城港市上思县农科所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自从上思香稻试验站设立以来,通过与专家组合作争取新增4个科研项目。“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干了28年基层农技推广,亲身经历和感受其中的艰辛,试验站的建设真是太及时了。”农科所所长岑继清动情地说,建站后能够系统开展上思香稻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等科研,对保护“上思香稻”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长年雨淋日晒,这位所长皮肤黝黑,朴实的言语里流露出对农业科技深深的喜爱与坚守。
       而对于一些有一定实力、条件和意愿的基层农科院所,则与自治区级科研单位结成对子,攻关一些复杂的科研项目,如田东芒果试验站,引进台芒1号、桂七等86个芒果品种,承担着育种、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向果农发布种植信息等任务。
      “多亏了试验站的葡萄栽培新技术,还经常有专家来指导,一亩就能净赚8000多元!”在靖西县武平乡的葡萄园里,正等待着冬季葡萄收获的种植大户庄良儒说。记者发现,不仅是靖西,在每个特色作物试验站所在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种植户,他们依靠试验站,不仅自己开辟了一份事业,而且还经常帮助当地人讲怎么利用新技术搞种植,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7-01/03/nw.D110000nmrb_20170103_7-01.htm?div=-1&ADUIN=240918097&ADSESSION=1483403745&ADTAG=CLIENT.QQ.5509_.0&ADPUBNO=2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