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科技转化 落地生金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4-08-25 10:21:57
  • 浏览(3602)
  • 收藏
浏览字号:

科技转化 落地生金
——广西农科院“联百企”行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广西日报   2014-08-25          ■ 本报记者 李新雄 本报通讯员 陆建勋 
   

        热点追踪

        本报记者 李新雄 本报通讯员 陆建勋

        玉米新品种“桂单0810”和“桂单688”,一年的种植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是过去每年自行推广转化的6倍多;育成的“桂花17”“桂花22”等花生良种,年推广超过75万公斤,是过去的5倍多;超级稻新品种“桂两优2号”,经过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推广面积一年就突破100万亩……这是广西农科院实施“联百企”后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最新成绩单。

        “联百企”行动是广西农科院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创新渠道,不仅解决了该院在示范推广上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使该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速度和效益实现倍增发展,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主动参与育种的积极性,实现“育种-示范-推广”良性循环发展。

        1 定制育种 成果转化直达农户

        “我们去年培育的玉米良种一年之内就卖出了150万公斤,‘桂单0810’还首次走出国门,到老挝、越南去播种落户,短短两年时间销售量翻了10倍,这样的成果转化速度过去做梦都不敢想。”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黄开健所长摸着金灿灿的玉米种子,感慨科技成果转化的今昔对比。

        “自从2011年跟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联姻’后,我们玉米所每年可以获得100万元的专项育种经费,更让科研人员如释重负的是,该公司还包了种子的销路,一句话,我们只管一心一意搞研发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一位资深科技人员对院企合作新途径赞不绝口,称这一联合在成果转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以玉米所为例,广西农科院玉米所是全国有名的育种机构,每年选育的品种质量上乘,但其窘境也不容忽视:每年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经常让科技人员面临困境,更让他们发愁的是,由于推广经费不足、成果转化机制配套不完善等原因,研制出的新玉米品种还要靠自己去推广,如果卖不出去,科技成果过一段时间后就被淘汰。正如一位科技人员说的,让技术人员开拓市场搞销售,隔行如隔山,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了,科研人员的心血就白白浪费,而社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又是如此迫切,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科研院所有技术优势,有成熟的科技成果,但缺经费,缺转化的人才,缺销售渠道,而农民迫切需要新成果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有资金、有较成熟的销售网络,但因缺农技知识,无法甄别确定哪些科技成果适合转化。只有二者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双赢。基于这一认识,广西农科院出台接地气的成果转化“组合拳”——院企合作定制育种。在广西农科院以研究所为单位,跟企业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转让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权,通过企业成熟的销售网络渠道,使科技成果转化走上“高速路”。同时,企业固定向科研单位投入研究经费,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育种目标,科研单位按照目标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由公司独家开发,双方共享。

        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成为院企合作的最先受益者。“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院企合作就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兆和公司的总经理何懿如是说。2011年6月,与广西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该公司成为玉米所全部育种成果转化的独家平台。通过3年合作,兆和公司从之前业绩惨淡的小企业,一跃成为广西农业龙头企业。有了广西农科院这一坚强的技术后盾,公司主动对接种植大户,根据他们的需求,让科技人员精心培育。玉米所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备开发的品种,兆和公司一心一意销售拳头产品。“桂单0810”和“桂单688”这两个玉米品种就是双方合作的成果。“桂单0810”最高亩产可达830多公斤,“桂单688”最高亩产可达850公斤,均比一般玉米品种每亩高出200多公斤。这两个品种今年被推荐为广西玉米主推品种。

        到目前为止,兆和公司转化应用新品种30多个,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顺畅了,农民可以种上货真价实的优良品种。去年,兆和公司召开了200多场良种推介会,邀请国内外的种植大户及农民现场了解良种,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提高了农民识货、比货水平。“我们公司现在连片的育种基地已在甘肃、四川成功建立,育制的品种远销国内外,反响良好。”尝到了甜头的兆和公司为了抢占更多的成果转化先机,于2013年11月与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第一年提供50万科研经费,以后逐年增加,合作开发新品种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技术。

        现在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广西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水稻、花生、甘蔗、蔬菜等科技成果转化纷纷上路。

        2 特派专员驻企上班 新技术便捷转化

        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现代农业试验田里,一个个方正、牢固的标准化塑料大棚整齐排开,大棚里100亩绿油油的甜瓜长势喜人,圣女果每株都保留一样的高度齐刷刷迎风招展,一整套现代灌溉设备让农民动动手指头便可以给上百亩的作物浇水施肥。华润五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常务副总经理侯桂平指着眼前这片标准示范园告诉记者:“多亏了科技特派专员的全程服务,我们的农业产业才发展起来了,并实现了3项零的突破,其中在百色希望小镇成功建立了100亩高产大棚甜瓜示范基地,实现了该产品和技术在百色右江区从无到有的跨越,科技成果顺利转变成了先进生产力。”

        虽然平时也有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但这种临时、不定期的指导满足不了企业开发农业产业的需要。他们需要能够长期驻扎在企业随时提供技术服务解决难题的科技专家。为此,广西农科院创新科企对接模式,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专员。他们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专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对科技特派专员实行保留原有福利待遇、正常的晋升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服务期满后科技特派专员可选择留任或者回原单位,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立志研究员两年前作为广西农科院科技特派专员派驻到百色希望小镇担任总农艺师,公司的目标是希望能将百色希望小镇打造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标杆向全国的希望小镇推广。而要达到榜样的效果必须要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这让李立志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在生产中应用农科院研究集成的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一手建立了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构建启动企业创新体系等重点工程。

        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原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李总说每株葡萄的花穗只能留5厘米长,并严格控制施肥,每串葡萄的挂果要控制在0.5公斤左右。这些要求跟我们原来想的多施肥、多结果的观念不一样。开始我都不把要求当真,估摸花穗留得差不多长就可以了,没想到李总亲自检查,认真把关。我不服气,在家里自留地按以前的老方法种同品种的葡萄。等收果时一算,我家每亩施肥花了1200元,而李总指导种的葡萄每亩只用施肥400元,产量还比我家的高,这下我心服口服了。

        广西农科院先后为华润五丰(中国)有限公司、兆和种业公司、海南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各派驻了1-2名科技特派专员,在公司中分别担任总农艺师、总经理、执行总经理等要职。通过派驻科技特派专员、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该院的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自2012年2月开展“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大行动以来,农科院先后与近300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累计派出1082批、4462人次的专家下乡服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54个,累计核心示范基地面积36万余亩,展示新品种(或品系)、新组合462个,辐射推广面积达1220万亩,建立种子种苗基地150个,面积4万余亩。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渠道,拓宽了科技辐射范围,成效显著,直接创造社会效益约140多亿元。
 
        链接地址: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8/25/content_1016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