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荷花》杂志:奋斗在越南的中国农业专家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2-09-15 10:11:30
  • 浏览(3678)
  • 收藏
浏览字号:
作者 钟小凤

  他是广西农科院国际交流处的副处长、研究员,他是在越南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农业推广项目的农业专家,他是第一个在越南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农业专家,他就是吕荣华。

  远赴他乡

  2000年,由中国广西农业科学院与越南河内第一农业大学共同实施的中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基地”建立,项目委托广西农科院进行实施,正值30而立的吕荣华告别妻儿,前往越南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

  “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项目旨在将中国农作物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药、生物技术以及小型农机具耕作技术等在越南进行示范和推广,将适用越南的中国农业技术和新品种在越南推广应用,并进行合作研究开发。

  吕荣华回忆道:“刚开始时项目组有三个人,任务重时增加到五六个人,2005年后主要是我一人在基地从事项目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广西的杂交水稻品种、瓜菜品种在河内进行示范试种”。在那里,他们建起一个面积为12公顷的封闭式农业示范基地,隔离防鼠带、排灌系统、温网室大棚、水泵和滴灌机房等设施一应俱全。

  艰难探索

  在越南的日子里,吕荣华几乎每天都待在示范区,给水稻、果蔬除草、施肥、保温、散热,观察庄稼的每一个成长过程。由于越南当地的杂交水稻品种较易遭遇到白叶枯病,台风一刮,容易刮伤叶子,白叶枯病就会大面积传播。吕荣华他们试种的广西水稻品种生长快,杆直,抗倒伏强,很少不易感染白叶枯病,很受当地农民欢迎。有了好的品种,还要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吕荣华认真为在基地参观学习的学生和农民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育种,如何掌握授粉期,如何用920生长调节剂等。

  2003年春节,吕荣华回中国度假,把种子交给越南一个年轻的技术人员进行泡种,没想到技术员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把种子都泡在一起,没有及时散热,很多种子发黑了,用不了。吕荣华说:“我回到越南基地后发现谷子变黑了,大概只有30%的发牙率,很多种子都坏了。我们决定马上调种子过来,再用肥料和920来调节。当时有越南专家劝我放弃,说也许不行了,可没想到后来我们水稻的花期还是相遇了,亩产还能有三百多斤。越南同行称赞说,中国专家真有办法。”

  十年来,吕荣华和同事们在基地共试种了中国水稻品种44个,从中筛选出适应越南中北部种植的水稻组合17个,试种中国瓜菜品种35个,筛选出适合推广的品种16个,示范杂交水稻组合超过合同指标34个,瓜菜品种超过20个。吕荣华兴奋地回忆着:“我们的科技新品种除了在基地种植外,还拿到越南中部省份进行推广。海防省和海阳省把我们的水稻蔬菜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后,单产提高了20%以上,西甜瓜的产量、甜度提高了,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两到三倍。”

  “中越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推广项目”的成功让吕荣华获得了越南谅山省科技厅颁发的“促进国际合作奖”和河内农业大学贡献奖。

  攀登高峰

  吕荣华在示范区的成功实践引起了越南河内第一农业大学教授们的注意,他们从他身上发现了一位农业学家崭露的锋芒。他们找吕荣华谈到:“我们可以吸收您做博士生,您有没有决心和信心?”此前广西农科院和越方并没有攻读学位的协议,可吕荣华还是对教授们斩钉截铁地说:“有信心!”

  从读博士的那天起,吕荣华白天在试验田和营业部工作,仅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泡在资料室和宿舍里写论文。吕荣华的越南同学周英捷说:“读博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本来就很难,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就更难了,但他很认真。他越南话说得很好,和他讲话,都分辨不出是越南人还是中国人,但要看书和学农业专业,那还得更加努力。可他很快就找到了办法,通过上课、找朋友,克服了这个困难。”

  2010年最后一个晚上,吕荣华房间的灯一直亮到早晨。清晨,霞光万道,阳光照在他的桌上,桌上摆满了一叠一叠稿纸,这是一行一行分析农作物推广科学的文字,一页页寄托着他的希望和理想、事业和决心的稿纸。吕荣华一百多个晚间的心血,终于变为很有份量的十万多字的论文。这是一部凝结着中越两国农业专家心血的友谊篇。

  随后的博士论文答辨,吕荣华的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完成了农作物推广领域里的重大学术课题,因此,他以极高的评价被授予博士学位。

  广西农科院院长李杨瑞这样评价他:“他走遍了越南各地,为中国的特别是广西的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在越南甚至包括在东南亚示范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术水平,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越南获得博士学位的农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