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桂中粮仓”开启绿色增产大门
  • 发布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2022-05-13 11:53:51
  • 浏览(5508)
  • 收藏
浏览字号:

“桂中粮仓”开启绿色增产大门

——来宾市绿肥还田提升耕地质量调查

广西日报 2022-05-13 019版    本报记者 蒙进煌

    四五月,春耕已毕,农事不歇。

    “地肥了,化肥就必须少施。不然,水稻会因为肥料过量而出现倒伏。”连日来,来宾市兴宾区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罗广盘忙于带队到各乡镇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

    地肥了,是因为在种下水稻之前,这些地都种了一茬绿肥,现在它们被翻压进土里,分解还田,化成滋养粮食生长的绿色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有重要指示:“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来宾市被誉为“桂中粮仓”,2021年水稻播种153万亩,产量54.73万吨,在全区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种地,先养地。近年来,来宾市把发展绿肥种植作为提升农田肥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结合实际,在全区独创发展了“干耕湿沤法”“稻底播种”等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据悉,截至3月底,该市31万亩绿肥全部翻压,完成自治区下达种植任务的111.79%。经过测产和换算发现,来宾市种绿肥可为每亩农田少施化肥纯量15公斤。

    A 绿肥还田养地力

    春光不负,农时不误。5月,在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古卜村的双季稻轮作绿肥种植核心示范区内,水稻已经分蘖封行,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示范区也是兴宾区耕地质量监测区,农药、化肥的使用全都纳入监测。

    “去年大旱,多地粮食作物受灾减产。由于我们种了绿肥,土壤肥力好,加上农户精心管护,我们的稻谷获得了丰收!”南泗乡高岭村委副主任罗广索说。据其介绍,高岭村委古卜村坚持种植绿肥10余年,农田土壤得到有效改良,如今农田每亩能减少使用化肥15到20公斤,且病虫害也大大减少。

    “绿肥翻压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环境,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不仅降低成本投入,还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罗广盘从农技层面作了解答。

    “来宾市历来有种植绿肥的传统。过去我的父亲都是下地翻压苕子,晾晒苕种,绿肥还田。”来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世硬依然清楚地记得父辈一直叮嘱的话:“要把田地种好。”

    然而,随着化肥的推广,不平衡不合理的使用带来了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等问题。为此,我国不断转变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展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轮作休耕”等行动;广西也积极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举措,推动农业绿色增产,并把绿肥作为实现耕地“用养结合”的重要途径。

    作为广西传统产粮区,来宾市近年来深入落实自治区“我为农民护良田”行动,积极发展绿肥生产。

    兴宾区是广西绿肥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区)之一。近年来,该区落实自治区、来宾市关于双季稻轮作的有关要求,对双季稻田推广绿肥作物种植,“十三五”期间完成绿肥种植示范面积63.65万亩;2021年绿肥种植示范面积达9.1万亩,辐射带动绿肥种植超15万亩,可减少化肥投入纯量60.15万公斤。

    此外,2021年武宣、象州、忻城三县绿肥种植均超5万亩,其中忻城县完成6万亩,油菜种植就有4.8万亩。

    B 农技升级种“好肥”

    “在盛花期就必须完成绿肥翻压,这时候绿肥植株内营养物质含量最高,肥田效果也最好。”开春以来,来宾市农业生态植保站站长滕色伟到田间地头指导绿肥翻压工作,反复提醒农时抓紧。

    来宾市属于典型旱区,去年秋冬以来,天气长时干旱,今春又遇持续低温多雨,绿肥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但是借助农技提升和科学管护,绿肥种植的效益得到保障。”滕色伟对今年来宾各县(市、区)绿肥种植工作效果满意。

    因地制宜压青还田——来宾市在多年的绿肥还田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经验和创新。苕子是来宾绿肥种植的主要品种。在苕子生长达到压青指标时,该市结合气候条件实际采用不同的还田模式:如果正遇雨季,在田间有水的情况下,采用机械直接翻耙堆沤;如果天气干旱,则用旋耕机直接旋耕翻压入泥土中,待条件允许时再放水沤田,称为“干耕湿沤”。

    “湿耕法”是传统的翻压法,而“干耕湿沤法”则是来宾的大胆创新。广西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绿肥研究室主任李忠义认为,这一方式克服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确保苕子在生物量最高时翻压还田,对水稻生产特别是双季轮作的农田争农时有重要意义。

    在绿肥种植环节,来宾市也有多项创新性实践。该市在全区率先探索苕子播种“稻底播种”模式,即在晚稻收割前7—10天就进行苕子播种,争取了生长时间。与之相应的,是当地推广机械化收割稻谷,以“水稻秸秆协同利用”技术,为苕子种子发芽阶段营造保温保湿和阴凉环境,确保种子发芽率和幼苗良好生长。

    通过创新良法的运用,来宾市今年开春苕子生长良好。3月,该市还对兴宾区苕子绿肥进行测产,亩产鲜草达1500公斤以上,为今年的春耕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C 多管齐下增动力

    来宾虽然是广西传统的绿肥种植区,但是前几年绿肥发展却一度进展不大。

    “绿肥种植虽然具有多重效益,但是需要投入不少工夫。”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绿肥通常冬季播种,春耕前结束,其间要完成“种、管、收”一系列工作。但冬季是农闲时节,许多农民忙完全年水稻种植后,不想再投入更多的劳力。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劳动力的缺乏也成为农民放弃绿肥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绿肥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远的、综合性的。相比起来,化肥使用简单、效果直接,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农民追求效益的选择。

    为了鼓励绿肥种植,来宾市多管齐下,从资金、服务、技术等各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

    整合资金资源,引入社会服务,加强与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开展绿肥种植合作。

    在兴宾区陶邓乡,来宾市方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显锋成了当地的“田管家”,为农户绿肥种植提供无人机播种服务。早前,村委干部开展绿肥种植宣传时,群众多以劳力不足为由拒绝种植绿肥。如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农民符合“双季稻轮作”条件的都可申请种植绿肥,不用出钱出力。蔡显锋说:“播种后,农民只要做好排灌管护,不给牛来糟蹋就好,因此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大为提高。”目前,当地政府已引导7家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绿肥9700亩,服务范围涉及农田、果园、菜地等。

    写好“田地”文章,因“地”制宜是关键。

    来宾市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各县(市、区)因气候不同、耕地条件不同,选择绿肥作物时也各有优势。兴宾区多旱地,适合种植较为耐旱的苕子;合山市、忻城县农田排灌条件较好,适合种植油菜;武宣、象州等地则较为综合,多种类绿肥作物均可种植,类型呈现多样化。

    目前,兴宾区共建立10个1000亩以上连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循环培肥利用技术模式示范区,推广种植苕子、紫云英、油菜花等绿肥作物。

    该市还推广播种机械化,提升绿肥种植效率。兴宾区在广西率先采用无人机播种用于绿肥生产,大大解放了劳力。

    D  一体推进添效益

    忻城县古蓬镇东河村,每至春和景明,1000亩的油菜示范基地内,金黄花海与山川、村庄浑然一体,美丽的田园生态画卷吸引众多观光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除了肥田,许多绿肥作物还具有综合效益。如油菜有观花、供蜜、菜用、油用、肥用五大功能;苕子秸秆可以肥田,菜苔可食用,苕子花是蜜蜂冬春季的重要蜜源;紫云英也同样兼具肥田、观花、采蜜等功能。

    为此,来宾市在发展绿肥过程中,以产业化思维不断延伸绿肥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黄世硬介绍,随着绿肥种植的推广,农民种地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如,随着苕子秋播,农人采用“稻草不离田”方式,避免了焚烧稻草污染环境。又如,绿肥作物冬春开花,成为蜂农赶蜜的重要来源,帮助蜜蜂熬过冬季,维持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再者,发展观光农业也让农业“老把式”走出“新花样”。

    当前,来宾市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或村委作为主体,参与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和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并鼓励各地利用自治区相关经费,对双季稻稻田开展绿肥种植示范建设,带动农民参与农田“用养结合”的行动中。

    “田地肥了,水稻长势更好,米质更香更软。”在兴宾区南泗乡,兴宾区横兴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种粮大户张祖德说,当地粮农连年种植绿肥,化肥用得少了,水稻却增产增收,稻谷品质也更佳,深受收购商青睐。在陶邓乡,种粮大户邓昭敏的稻田是绿肥种植示范片区范围,所产的大米曾卖到60元/公斤。他开心地说:“以前不想种绿肥,现在靠绿肥尝到甜头了,以后坚持每年都种!”

    兴宾区大力开展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工作,获得了自治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希望继续加强技术推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李忠义认为,来宾市因地制宜推广稻田绿肥种植,以“绿肥+”理念发展传统稻米产业,在绿色、有机、富硒等稻米品牌建设,助力传统稻米生产转型方面将大有可为。


原文链接: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2-05-13&code=019&xuh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