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广西农科院以“科技三良”富乡村—— 兴农策润 兴业田丰
  • 发布单位:成果转化处
  • 2025-08-15 11:12:05
  • 浏览(566)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通讯员 唐 娟

《 广西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第 016 版)

在大礼村的葡萄产业示范基地,盘丰平(右一)正在给果农答疑解惑。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付玮烨/摄

在广西福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可食用木薯加工间,带货主播正在向网友推荐各类木薯商品。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付玮烨/摄


桂在创新

木薯年产值破亿、阳光玫瑰葡萄甜度“爆表”……作为玉林市兴业县6个村的“科技后盾”,广西农科院以良种、良技、良品赋能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出丰硕成果,近日荣膺“2023—2024年度广西驻村工作队先进集体”称号。

一块土地如何实现产业聚变?7月31日,记者随广西农科院专家奔赴兴业,探寻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破题密码。

1 良种落地 沃野生金

兴业山野间,郁郁葱葱的木薯地连绵起伏,玫瑰香葡萄大棚点缀山间。2020年,时任卖酒镇卖酒村第一书记的广西农科院专家黄学华,为改变农户依赖红薯、水稻等传统低效作物的现状,开始推广可食用木薯的试种与扩种。

种植大户覃德江是受益者之一:“从前种红薯亩产少、卖价低。黄专家免费送种茎、教技术。改种广西农科院‘桂木薯11号’‘桂热13号’等新品种后,管理省心、抗病强、亩产高,收入成倍增长。”在广西农科院支持下,卖酒镇550余户农户种植可食用木薯超3000亩,辐射周边乡镇5000多亩,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

邻近的洛阳镇大礼村,葡萄产业示范基地同样生机勃勃。脱贫户谢慧芳在大棚内熟练地采摘着晶莹饱满的阳光玫瑰葡萄:“自从基地种了葡萄,我有了稳定工作,不用外出打工了。”收获季帮工加日常管护,她每月可增收2000多元。

大礼村村支书莫兴兵介绍,这块原是低效粮田的村集体土地,在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科技人员的评估建议下,于2019年改种阳光玫瑰葡萄。“科技人员送种子、拉大棚、讲技术……现在每亩年产值超过3万元,村民每年额外增收3000多元。”

2 良技破题 产业提质

产业升级,技术是关键支撑。在卖酒镇广西康逸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展厅,真空鲜品木薯、即食木薯羹、木薯饺子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仅用3年,我们就建起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自主研发产品种类超15项。”负责人朱春林坦言,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广西农科院提供的成熟可食用木薯深加工技术,助其快速完成产品孵化,抢占市场先机。

在广西农科院帮扶的另一家企业——广西福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研发室内,飘散着桂花、玫瑰、茉莉花香的木薯米新鲜出锅。黄学华介绍,为解决木薯米成型难、香味淡、冷藏易变质等技术瓶颈,广西农科院整合经作所、热作所、南亚所的木薯研究团队力量,进驻签约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受市场影响,近几年阳光玫瑰葡萄售价持续低迷。“一亩要种出两亩的钱,得做到这3个技术要点……”在大礼村新安屯,葡萄所副研究员盘丰平正悉心指导村民施肥、驱虫、疏果。“增色增香的关键在于少用甚至不用农药。”为此,葡萄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组成服务团队,为村民带来避雨栽培、病虫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

有了科技护航,兴业阳光玫瑰葡萄甜度“爆表”、香味浓郁,每公斤售价达到40元左右。

3 良品赋能 产品畅销

产业谋发展,销路是关键。7月31日中午,刚从葡萄基地回来的广西农科院派驻洛阳镇大礼村第一书记汪羽宁,双脚沾泥、满头大汗。“我们在京东上开通了直销渠道,收到全国各地订单,每单都是田头直发,太忙了!”汪羽宁介绍,依托广西农科院技术培育的绿色无污染葡萄,赢得了“铁粉”,在品牌加持下更“得价”。

为了让“土特产”跨界出圈,广西农科院为兴业农产品量身打造特色品牌。“我们孵化了‘薯小爱’‘兴业薯光’‘兴业甜韵’等木薯品牌,推动品牌参展农博会、东博会等大型活动,成功与区内和广东的多家销售商、代理商签约。”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车江旅介绍,兴业可食用木薯凭借软糯香甜的口感,畅销区内糖水铺、餐饮店,并逐步进入奶茶原料市场。

车江旅表示,广西农科院通过支持全链条品牌增值体系建设,推动产业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型,联动大型连锁商超、头部电商平台激活产销链。2024年,相关农产品直播单场触达50万人次,吸引超10万客商认购兴业食用木薯、葡萄、茶叶等农产品,成功助力当地农产品从传统作物向高附加值美食、精品水果转变。


gxrb20250815016_b_副本.jpg

原文链接:https://bookingmaster.gxrb.com.cn/front/2022/2022parper/gxrb/index.html?name=gxrb&date=2025-08-15&code=016&xuh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