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前的从零开始,到今年国家级平台的建立,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越来越密切
南国早报 2013-08-28 ■ 南国早报记者 佘鸿雁
2000年,广西农科院的一批科技人员前往越南,“从零开始”建设科研基地。这算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科技交流进入实地合作的开始。
2013年8月27日,自治区科技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即将召开的“两会”开幕式上,将在我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见证下举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仪式。该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
从零开始到建立起国家级平台,1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成效显著,而广西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起点:
科技合作“首秀”成效显著
“那时根本不懂越南语,由一个老专家做翻译,就与另两个同事去越南建基地,一切从零开始。”2000年,广西农科院吕荣华、覃耀东和卢光三位专家,带着我国优良的水稻技术和品种来到越南,与越南河内农业大学合作筹建中越农业综合示范推广基地。
这是我国在东盟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农业示范基地。以此项目为起点,中国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合作项目慢慢多起来。
一片荒芜、杂草到腰,这是基地最初的样子。
带去的品种水土不服,老鼠也常来捣乱,这是当时中国科技人员面临的境况。
硬化田埂、建起围墙、搭建大棚……基地在当时是大项目,合作方越南河内农业大学也是越南农业科研力量里的“国家队”,工程建设质量保证了一流,“这么多年,除了塑料薄膜换过外,其他设施都完好无损”。
基地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与东盟科技项目“首秀”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该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多年往返中越两国当“农民”,吕荣华说得一口流利的越南语。其间,他还在越南河内农业大学读完了博士学位。
深入:
科研从猜测到眼见为实
“‘两迁害虫’的虫源地以前一直猜测是境外。”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黄凤宽从1986年开始研究水稻两迁害虫。2009年,因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我国水稻两迁害虫迁飞、暴发与异国虫源的关系与可持续防治策略”,黄凤宽得以眼见为实。
“现初步查明,异国的中北部是直接的虫源地,当地的害虫迁飞到我们这边来,影响到包括广西、长江中下游一带。项目明确建立异地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研究以前一直是猜测,现在可以很方便地实地去考察。”黄凤宽说,“国际合作的特点就在于优势互补,包括技术上的互补、资源上的互补。异国没有的技术,我们有;我们没有的资源,异国有。双方在允许的情况互相交流、补充。”
升华:
科技合作有了国家级平台
吕荣华和黄凤宽参与的项目都是“涉农”的科技合作项目。“因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气候、物种等方面接近,农业技术最容易直接‘落地’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部部长梁光琦告诉记者。
除了现代农业,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领域也是今年中国-东盟技术对接洽谈会的专场。梁光琦表示:“之所以选取这4个合作领域,是因为这些是中国-东盟产业技术中比较成熟、需求大的领域。”
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带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它把双方想“走出去”的企业组织起来,挖掘需求、对应需求撮合双方。
“平台上升到国家级,能把国内最好的资源聚集起来。”梁光琦表示,平台由广西牵头,联合云南等重点省市共建。平台也不再是单纯的企业需求的收集、撮合,更像“中转枢纽站”,需求过来后经过梳理,看看哪家机构能够承载、对接,同时还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转移配套服务等。
链接地址: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3-08/28/content_867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