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农科院700多亩科研基地受损 优秀基因"断代"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3-03-15 19:49:36
  • 浏览(3506)
  • 收藏
浏览字号:

科研人员加紧抢救被损坏的种质资源。记者佘鸿雁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讯 (记者佘鸿雁) “二月二,龙抬头”,这条龙带来3月13日晚的大风、冰雹,让位于南宁市吴圩镇的广西农科院玉米所和葡萄所700多亩科研基地遭到严重打击。经济损失的数字正在统计,让科研人员更心痛的是,其中的科研损失无法用数字来形容。这一批被摧毁的幼苗,经过了一代一代培养筛选,身上携带的优良基因、性状表现,很多可能就此“断子绝孙”。
 
        科研基地严重受损

        “前些天已长出了绿油油的一片芽叶。昨夜一场大风大雨,今早一看,全部被打回原形。”3月14日上午,在广西农科院明阳双季葡萄示范园,葡萄所副所长邓俭英说,“一个个新芽都被打掉,简直比用手剥的还干净。”
 
        葡萄示范园里种了400多亩葡萄,这个基地集生产和科研示范一体,生长了巨峰、巨玫瑰、夏黑三大品种葡萄以及200多个试验品种。眼下正是新梢生长期,枝头上本该不断冒出嫩绿的芽叶。如今放眼看去,园中只剩下一片棕褐色的藤蔓。
 
        相邻的玉米所情况也很糟糕。
 
        温室、网室、晴雨大棚被推倒,这些科研基础设施基本损坏殆尽。成果转换基地的种子加工车间屋顶被大风吹开,里面的种质资源被水浸泡。工作人员正在广场上加紧晾晒抢救。
 
        田间种下的各种玉米已到出苗期,刚长出四五张叶片,全部倒伏在污水烂泥中。玉米所所长黄开健拔起一棵玉米幼苗,剥开被打蔫的叶子,指着中间的芽尖说,这批幼苗的生长点全部被冰雹砸得体无完肤,已经没办法要了。
 
        要造成这种后果,当晚的冰雹究竟有多密集?田埂边的野草说明了问题——它们齐刷刷地被打断了茎杆,仿佛用镰刀割过一般。
 
        当天,广西农科院的主要领导都来到玉米所和葡萄所,了解情况和指导补救。 

        幼苗被损致科研断线

        在一处变形倒塌的大棚,黄开健告诉记者,这个进境玉米材料隔离检疫1号圃种的都是来自国外的种子,“它们长大后,用来鉴定带不带有需要防疫的对象”。

农作物被损害可以补种,影响的是一季。而这里的幼苗都不是普通农作物,它们承担着不同的科研目的。经过一代一代改良和筛选,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正待生长后表现出各种性状,进行苗头组合、良种繁育等各种研究。它们一夭折,这一条线上的研究就断了。就算重新开始,也不一定能生出“同样的孩子”。

玉米所320亩科研基地,有育种、栽培技术研究、新品种鉴定等多种功能,其中200多亩种的是玉米育种材料,100多亩种的是大豆和红薯的育种材料。国家863重点计划“强优势玉米杂交选育应用”、玉米抗旱集成栽培技术示范等多个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科研项目“落户”在这里。

受灾后的基地在重新犁地后,将会重新播种,但是错过了季节,接下来的筛选等一系列科研过程都将受影响。收获时间也将由往年的7月初推迟到7月底,继而影响下半年新品种的播种。 

科研损失无法计算

灾害过后该如何补救?葡萄示范园总经理刘金标指着一株葡萄藤蔓上被打坏的地方说,“等天气好了之后,就在‘伤口’涂上杀菌剂,防止感染。然后在芽眼涂抹催芽剂。如果顺利,10来天后就可以陆续长出新芽来。”

但是严重受损后,二次芽的带花率很低甚至没有,对葡萄产量影响非常大。“估计损失至少有300万元。这还只是生产上的损失。”邓俭英说,“这些被打坏的试验品种,你无法预知它们顺利成长后会表现出怎样优秀的性状,带来怎样的惊喜,科研上的损失无法计算。”

影响农作物科研和生产的天气灾害,以往多为旱灾和涝灾。玉米所一位老职工说,建所50年来他都没遇见过像这次这样严重的情况。

黄开健表示,“温室、大棚这些科研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严把工程质量,加固的方式来提高抵御灾害的程度;平时修建排灌渠道,在发生洪涝灾害时,做到及时排水。但对种质资源来说,有些有备份,做不到每样都备份。所以这次造成的玉米科研材料的损失无法估量。”

在黄开健的记忆里,2001年有过一次严重的涝灾,当时整个试验基地全部泡在水里,“但那时是7月,已经是玉米收割期。”在春季生长发育期,发生这样严重天灾,就科研过程来说,“伤在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