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2万余份珍贵种质资源 夯实我国种质创新和种业发展基础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0-05-11 12:03:12
  • 浏览(530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成效显著

2万余份珍贵种质资源夯实我国种质创新和种业发展基础

——广西首次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区域和作物种类全覆盖

广西日报   2020-05-11          ■ 李新雄 关妮纳

在2019年度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总结会上,广西“行动”取得的各项成果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广西是首批启动第三次国家“普查行动”的4个省(区、市)之一,也是第一个以实施国家“普查行动”为契机、启动地方重大科技专项的省区。作为国家“普查行动”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牵头单位,广西农科院统筹部署、精心组织,收集了水稻、玉米、甘蔗等珍贵农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基本摸清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西负责人、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项目主持人、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带领国家种质资源广西调查队到隆安考察收集水稻种质资源。

2015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出席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上思县工作会。

1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前列

    “一粒种子引发一场革命,一份资源创造一个奇迹。”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光照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前列,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特异性突出等特点。
    广西农科院是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的主要单位,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统筹组织下,先后于1955-1958年、1983-1985年、2015-2019年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行动,还于1978-1980年、1991-1995年、2008-2010年开展了广西野生稻、桂西山区、广西沿海等3次单一作物或区域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行动。在这次国家“普查行动”中,广西全面完成了22个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完成了75个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广西于2017年启动实施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实现了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区域、收集类型和生态区域的首次全覆盖。通过实施这些专项,收集了水稻、玉米、甘蔗、果树、蔬菜、花卉、食用菌等涵盖22个科、51个属、80个种的优异种质资源2万余份,鉴定评价出一批优异的种质资源。
    广西农科院目前拥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拥有野生稻、花生等国家种质资源圃2个,甘蔗、龙眼、荔枝、淮山、火龙果、番石榴、杨桃等省部级种质资源圃7个,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及中间材料7万余份,其中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1.2万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二分之一;保存栽培稻种质资源2.2万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六分之一;保存甘蔗种质资源3000余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二分之一;保存野生花生种质资源50余份,占全国野生花生种质的90%以上;保存花生栽培种2000余份,占全国总种类的23%;保存玉米种质资源3000余份,占全国糯玉米资源保存量的30%……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群策群力抢救濒危特色优异资源
    
    随着气候、农业种植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的变化,大量优异的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抢救性收集,为农业生产保留“火种”。群策群力、精诚协作是广西专项行动的一大亮点。广西农科院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种子管理站等单位密切配合,与共建的12个分院、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及各地农业农村局等深度合作,实现了预期效果。
    作为全区保存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最多的单位,广西农科院在普查行动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亲自挂帅,组织138名科技人员成立了3个综合调查队和18个专业调查队。
    5年寒来暑往,田之埂、山之巅、海之滨、城之郊留下了调查队忙碌奔波的身影;曲折的山路、丛生的荆棘、炙烤的烈日,刺骨的寒风,构成了调查队收集征途上跳动的音符。广西资源普查基本覆盖了全区111个县(市、区),累计845人次参与,行程188252公里,走访群众9743人次。   
    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广西共收集种质资源2万余份,其中优异资源11818份,包括粮食作物3079份、蔬菜1585份、果树1868份、经济作物3009份、花卉1,000份、食用菌560份、绿肥196份。收集了耐涝抗逆性强野生甘蔗资源合浦割手密,爆裂型专用玉米品种“岩茶”,米粉专用稻“广州妹”“大粒谷”,流传千年的主栽水稻品种地灵红糯,具有食疗功效的平果珍珠黄豆,脆甜可口的灌阳雪萝卜,高抗腐烂病的灵川生姜,焦核率高、清甜爽脆的烟妙荔、葡萄荔,多仔型袖珍芋新种质钟山芋等一大批优异资源,目前已入广西库(圃)保存6691份,入国家库(圃)保存1568份,初步建立了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
    为全面总结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评价工作,为种质资源创新和农作物育种工作者提供详实的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基础信息,广西农科院组织全院20个专业研究所、200余名专家编写了《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丛书,包括《水稻卷》《玉米卷》《甘蔗卷》等12卷,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3 种质资源助力“寻根追底”
    
    人类种植的作物都是由野生植物经栽培、驯化而来。研究作物的起源与进化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了解作物发展脉络,对研究农业起源和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人类的进化史、文明史也有着重要意义。而实现这些“寻根追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研究。通过“专项行动”,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有野生龙眼分布;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雅长山兰新种1个,发现莲座叶斑叶兰和南岭石杉新分布种2个;发现了贵州地宝兰、洛氏蝴蝶兰、华东葡萄、灌阳野生大豆等一批新的分布区。这些新发现对研究物种起源、进化和创制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西作为稻作起源地备受世界关注。广西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至今已发现2个野生稻种,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分布最丰富的省(区)。2012年上海生命科学院韩斌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采用最新的全基因组比对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亚洲栽培稻起源于珠江流域广西区内的普通野生稻。中国农科院杨庆文团队通过居群多样性分析,也认为亚洲栽培稻可能起源于珠江流域广西段。韩斌称赞“广西是了不起的地方,对世界农业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

4 “掘金”种质资源 支撑特色农业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广西农科院不断加大种质资源的发掘力度,创制了一批在科研、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新材料、新品种,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利用广西农家品种“矮仔占”培育了第一个以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矮秆水稻品种,引发了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矮杆育种。广西选育的“桂99”是我国第一个利用田东野生稻育成的恢复系,是国内应用面积最大的水稻恢复系之一。利用收集引进的资源还创制了我国陆地种植比例及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甘蔗品种“桂糖11号”和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桂糖42号”;创制了广西首个被农业部列为玉米生产主导品种的“桂单0810”、广西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糯玉米品种“桂糯518”,成为广西乃至我国糯玉米育种史上标志性品种。
    同时,广西还创制了一大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水果、蔬菜等特色品种。从钦州荔枝实生资源中选育出了第一个国审荔枝新品种“贵妃红”,利用钦州苦瓜、苏圩苦瓜等育成了“丰成”系列和“桂农科”系列苦瓜,在华南片区占有率达30%以上。利用梧州青皮冬瓜、北海粉皮冬瓜等育成了“桂蔬”系列黑皮冬瓜,在华南片区占有率达60%以上。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0-05/11/content_1686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