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丰富“菜篮子” 充实“钱袋子”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0-10-20 09:51:26
  • 浏览(5604)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加速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丰富“菜篮子” 充实“钱袋子”
——“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支撑农字号千亿元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日报   2020-10-18          ■ 李新雄 关妮纳

桂林市资源县车田乡海棠村越夏高山番茄提质增效生产示范基地。

①黑皮冬瓜优良新品种桂蔬8号。

②豆角优良新品种农丰9号。

③番茄新品种红吉星2号。

④甜瓜新品种“桂蜜12号”

田东县江城镇智慧型蔬菜育苗工厂。

甘蓝新品种引选示范基地。

李新雄 关妮纳

   让我们来看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我区两年引进蔬菜新品种1576个,筛选出适宜我区生产的优异蔬菜品种256个;在全区各地蔬菜主产区建立百亩以上蔬菜新品种集中引选试验基地1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40个;建成1个产能达12000万株的蔬菜大型育苗工厂;2017年以来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推广107.4万亩,总产值100多亿元,新增产值约1.62亿元……

   这是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实施三年来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我区特色蔬菜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其中有何奥妙?

   笔者近日走访了“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负责人——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振东。

   1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广西蔬菜是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打造广西“九张名片”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广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2200多万亩,形成了农字号千亿元特色产业,成为支撑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但是产业上仍然存在品质优抗性强的品种缺乏、优势品种选择存在一定盲目性、种苗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

   如何突破瓶颈?

   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首先要解决产业链前端的“种”和“苗”问题。“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项目对症下药,通过“种”“苗”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 做好种的文章 优良蔬菜新品种助农增收

   “做好种的文章,首先要解决不同生态条件下选种的问题,就是不同地区选择种植什么品种好。”陈振东一语中的。

   广西蔬菜主产区不同地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大,海拔从近100米低到1200米均有产区分布,产区和产季的巨大差异对选择蔬菜优良宜栽品种提出了高要求。我区种植的外运特色大宗蔬菜主要有叶菜类、果菜类、葱蒜类、根茎类等,目前市场上各类蔬菜品种多而混杂,品种适应性不够明确,亟需加大对新品种的引选评价力度。

   为此,陈振东率领项目团队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结合不同生产模式和生产需求特点,建立标准化、高效率的新品种引选测试体系,开展外销型特色大宗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区域试验。

   “蔬菜生长快、生育周期短,是种植业中用工最多、劳动最密集、最精细的工作。田间管理工作不及时到位,则会严重影响蔬菜引选试验。”陈振东告诉笔者。

   三年来,为了鉴别出好的品种,他们常常顶风冒雨、逐日伴星,不厌其烦地对数千份品种和新组合进行反复测试。辛勤的劳动换来喜人的成果,在桂南、桂西、桂北、桂东等蔬菜主产区,一大批适应性强、耐贮运、加工特色鲜明的优良新品种闪亮登场。针对种植户找种难的问题,项目团队还建立了“广西蔬菜品种网”网站及APP,及时发布优良品种目录,引导种植户科学选用适销对路的新品种。

   “‘北甜1号’和‘桂蜜12号’甜瓜在我们眼里就是‘摇钱树’,在合作社的组织下我们全村都种了甜瓜,2018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当年就实现了全村脱贫的目标。”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种植能手陈晓莉对项目团队引选的好品种赞不绝口。

   在贺州市供港蔬菜产区,项目团队优选的“桂优14号”和“粤宝2号”特色小型节瓜新品种产品深受港澳地区消费者欢迎,年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80%,成为供港节瓜中的拳头品种。

   ……

   在广西,每天都有许多种植户从“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项目中得到实惠,他们有的从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有的从分散种植户变成种植大户。

   3  做好苗的文章 工厂化育苗创新技术成为增收“利器”

   2019年,田阳县那坡镇六合村绿碧屯脱贫户陆凤鸣采用大果番茄嫁接苗种植了5亩,仅番茄种植一项当年收益8万元。陆凤鸣告诉笔者,因为育苗合作社提供的番茄苗品质好、产量高,才有这么好的收益。陆凤鸣点赞的是广西田阳农瑞德种苗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蔬菜育苗场占地30亩,配备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大棚,主要开展番茄、辣椒等蔬菜实生苗和嫁接苗的培育生产,是田阳县第一家专业化育苗基地,它的出现改变了广西番茄第一村兴城村番茄育苗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在那里,番茄嫁接苗育苗采用精量播种,从基质混拌、装盘、压穴到播种、覆盖、喷水等操作在作业线上一气呵成。

   “以前没有育苗厂,农户大多是自己购种育苗,存在蔬菜育苗设施简陋、受异常气候严重制约等突出问题,成苗率只有60%-70%。而购买外地种苗,需要额外支付专业的盘架费和长途运输费,增加种植成本。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民增收。”广西大学教授于文进说。

   为了彻底改变农户自己买种、分散育苗的传统蔬菜育苗模式,项目团队在育苗产业化上大作文章,瞄准育苗技术集成创新,攻坚克难,研发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和新型育苗基质,并培育扶持一批蔬菜种苗龙头企业,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为种植户提供优良种苗。

   在田东县江城镇,笔者看到一栋2.8万平方米的高智能自动化育苗玻璃温室,温室内配置内遮阳系统、水帘降温系统、迷雾加湿系统、移动喷淋系统、移动喷药系统、人工光照系统、自走式移动喷灌机系统、移动喷淋系统。与温室连成一体的还有出苗区、基质仓库、苗床缓冲区、播种车间、嫁接区和愈合室。这是项目建成的装配高智能自动化物流及控制系统装备的育苗工厂,通过嫁接,精确控制作物生长环境温湿度、光照,自动灌溉、施肥,采用智能化、系统化、工厂化技术集中培育标准种苗,突破了传统低质、低效育苗方式的束缚,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可以培育出优质抗病的蔬菜种苗,而且可以保证蔬菜适时种植,解除了种植户自行育苗的风险,降低了育苗成本,满足了市场需求,对促进整个右江河谷蔬菜产业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蔬菜作物连作容易引发枯萎病、青枯病、根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有效“阻击”病害发生,项目团队又开展嫁接砧品种引选和鉴定评价以及嫁接技术研究。针对大番茄和樱桃番茄的生长特性,运用分子标记、人工接种与田间自然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茄砧11号、茄砧21号、勇士1号等高抗病的番茄茄子兼用砧木新品种,嫁接的番茄苗成功达到“三高”——颜值高、产量高、抗性高,与实生苗相比可提高产量20%左右。此外,嫁接番茄不仅对土壤传播病害有预防作用,对病毒病等其他病害也具有较好的抵抗作用。

   走访中,项目组变废为宝的创新杰作让笔者印象深刻。作为蔬菜幼苗成长的“温床”,育苗基质是幼苗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幼苗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苗基质的优劣。如何开发优质育苗基质?项目组成员盯上广西当地的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研究甘蔗渣﹑中药渣﹑木薯渣﹑木糠等不同物料处理技术,培育有益复合微生物菌种,研发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发酵工艺,根据不同蔬菜的苗期生长特点,开发出适宜茄果类、瓜类和叶菜类育苗的专用营养基质新产品。就地取材节约了成本,还为当地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提供了新出路。

   三年来,项目在田东县建成占地面积150亩的大型育苗工厂1座,蔬菜嫁接苗和自根苗年产能达12000万株;在南宁市和田阳县建成年产500万株以上蔬菜种苗的标准化中型育苗场2个,在钦州市建成年产能达18万立方的育苗基质工厂1座。这些农业工厂的孵化,使得蔬菜种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育苗产业的形成与新发展促进了蔬菜产业链条的细化与延伸,为蔬菜生产链条各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引领并推动着我区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4 做好基地的文章 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这几天,在资源县车田乡海棠村田洞里屯,苗族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避雨棚下红扑扑的番茄,然后一筐筐称重、上车,准备发往外省。

   “以前我种的西红柿品种皮薄、容易裂果,抗病能力差。前两年农科院的老师们来到这里搞新品种示范基地,细心教我们如何种好西红柿,现在我们村都种上了他们筛选出来的新品种‘瑞菲’,长出来的果大小适中、颜色亮丽、硬度好耐贮运,亩产量都在7500公斤以上,平均每公斤能卖到5块多,外地老板早早就下订单收购了,我们根本不愁销路。”村民戴世仁笑着告诉笔者。他从1997年开始种植番茄,到现在已有23个年头了,从开始种1.5亩,到现在种15亩,家里光是种番茄,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

   资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宜发展越夏渡淡蔬菜,2010年全县番茄种植面积就达15000亩左右。由于多年连作导致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番茄种植效益不断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仅有7000余亩,海棠村的番茄种植面积就从2000亩下降至2016年的500亩,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迅速在海拔高达1020米的海棠村建立番茄新品种以及嫁接育苗、避雨栽培等新技术示范基地。近年来,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连作问题,全县番茄种植面积不断回升。现在,海棠村番茄种植面积恢复到1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40%以上,种植番茄亩纯收入达20000元,受益的贫困户有71户284人,海棠村的苗族村民们种植高山蔬菜的积极性得以再次激发。

   为了加快成果推广,“蔬菜新品种引选与育苗技术集成创新”项目团队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冬春北运、供粤港澳、高山、水生、设施等蔬菜主产区,在南宁、田阳、贺州、合浦等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40个,项目科技成果在我区实现全覆盖快速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助农增收、助推区域农业经济新发展的得力帮手。

(本版图片由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供图)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0-10/18/content_1721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