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惠平: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作物营养师”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19-09-16 09:49:27
  • 浏览(5643)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八
                区惠平: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作物营养师”

       作为一名植物营养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区惠平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物营养师”,给作物的绿色生长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作物更加茁壮地成长。

    2010年,区惠平如愿来到广西农科院资环所植物营养与施肥团队工作,与作物、土壤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初来乍到,她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团队的研究侧重点与她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博士期间,区惠平主要从事免耕稻田固碳减排研究,如今的团队更多侧重于植物营养高效利用与施肥技术研究。继续深入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还是根据团队的研究重点灵活调整?

    在她纠结、迷茫的时候,团队的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科技服务产业,产业需求就是科研的导向,我们做科研的,一定要走在服务产业的前面。

    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区惠平确定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领域,即磷肥施用下的水稻镉(Cd)风险评估。通过田间试验以及对磷肥、土壤、植株、稻米Cd的检测分析,她和团队成员摸清了磷肥的Cd含量状况,明确了磷肥施用下的土壤Cd含量变化及有效性,探明了不同磷肥阻控稻米Cd累积的效应机制,评估了稻米Cd的安全风险,为合理科学施磷提供了参考依据。由于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这项研究很快获得了自治区科技厅和广西农科院的项目资助,并进一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2013年,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化肥施用不应仅仅满足于高产、优质的需要,也要关注其施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为了弄清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情况,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构建农田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根据安排,区惠平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该项工作,实施了广西典型的7种不同种植模式标准径流小区和径流池的建设,并将2007年建设的甘蔗径流原位监测点一起纳入开展农田地表径流量及其特征污染物种类、浓度的周年监测。目前监测工作已经运行6-12年,形成了面源污染监测的技术标准,为科学监测广西种植业源污染物流失提供了技术支撑。

    源解析是面源污染防治的前提,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在污染物来源、转化、流向等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为了掌握该技术,2016年,区惠平远赴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访学进修,开展稳定性同位素15N在土壤—小麦—大气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为回国后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化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进一步量化化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贡献程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2017年,进修回国后,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产生机理与防治依然是区惠平研究的重点方向,依托国控监测网多年的监测数据,她和团队成员分析获得了广西典型的8种植模式下氮、磷污染物的流失系数,并明确优化施肥、横坡种植、秸秆还田、间作等措施可实现作物增产和农田氮磷养分截留减排的做法。该项工作作为《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的部分,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于监测工作规范、科学,2018年她所在的团队继续承担了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广西种植业源3种新增模式监测点的建设与监测工作。未来20-25年,她和团队成员将继续不断加大覆盖面,致力于构建广西区域监测网络,为政府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在工作中,区惠平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是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即使加班加点她都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外出试验调查、监测,她就跟男同事一样,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严寒,一年四季,习以为常。在冬天横倒竖歪的甘蔗地开展调查,不仅冷得打哆嗦,而且常被蔗叶割得到处是伤痕,但她从不诉苦,没有因为是女孩而让自己娇弱,也没有让男同事格外照顾。

    科研工作不分男女是常态。记得在澳大利亚访学的时候,外国科技人员实收大田小麦、水稻,在装袋的时候并不因她是女的而减量,每袋25—30斤,40多袋,区惠平和另一位澳大利亚女科研助理一起拖出地头装上车,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多年来,凭着坚持不懈的奋斗干劲,区惠平先后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西科技项目,3项院面上项目、1项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和1项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行业专项、农业农村部定点转移支付专项、水利部科技专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创新驱动项目、国际合作等项目20余项。发表科技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4篇中文一级核心刊物论文;申请专利17项,获授权12项,获颁布广西地方标准3项,参编专著1部。因工作出色,区惠平还被聘为广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专家组专家。

    回想起工作以来走过的科研路程,区惠平总结说,螺丝钉般的工匠精神对于科研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在植物营养学科领域,需要开展长期的定位试验才能系统地科学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效应、肥料利用率及生态效应,始终保持一份对科研的执着和追求,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科研工作中保持活力。另一方面,想要做一名合格的“作物营养师”并不容易,需要融汇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懂作物栽培、植物营养,也要懂土壤、微生物、现代智能技术等知识。她还补充说,知识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日常的科研中不断发现,日积月累。

    她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作物营养师”,让作物们“吃好喝好”,更绿色,更健康,更营养,为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谦虚地说:“虽然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热爱这一份事业,不忘初心,努力坚持,脚踏实地地干,总有一天会成功。”


区惠平在开展不同氮肥类型下作物氮素利用试验


区惠平在调查长期定点采样点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区惠平供图 秦钢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