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松:抵御外来生物“入侵”,守护农业生物安全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0-09-15 15:47:20
  • 浏览(749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首届青年拔尖人才系列报道之二十

陈红松:抵御外来生物“入侵”,守护农业生物安全

水葫芦、福寿螺、红火蚁、草地贪夜蛾……这些我们耳熟能详、臭名远扬的外来有害生物,在野外悄然生长和繁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当前我国外来入侵生物呈种类繁多、数量大、危害加重趋势,我国生物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口岸较多,进出口贸易量大,入侵生物防控形势尤其严峻。

2012年,从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与检验专业博士毕业的陈红松,怀揣着守护农业生物安全、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初心,进入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开启了他的广西入侵生物防控研究工作之旅。刚工作时,他被分配到昆虫生态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从事桑螨、桑蓟马、桑螟等主要桑树害虫发展态势及绿色防控技术、褐飞虱和寄主水稻对异常气温的响应及生理机制研究。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为了观察害虫在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及对寄主植物的影响,并争取早日拿到研究材料,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温网室大棚进行调查采样,在获得相关材料后,他便立即开展生理生化检测及防控技术研发,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陈红松明确了广西桑园常见害虫发生规律、掌握了主要害虫的应急防控措施,为广西桑蚕安全生产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面对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他虚心地向同事和前辈们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时间不等人,虫子和作物同样不等人!”陈红松说。为此,他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熟悉广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在保证团队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他默默关注着放在心头的入侵生物研究,源于他对农业生物安全的一片赤诚之心。

在开展田间调查研究的同时,陈红松常留心身边入侵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经过一年多入侵生物野外调查数据的收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他为自己申请到了第一个有关入侵生物(扶桑绵粉蚧)研究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该项目,他系统调查了扶桑绵粉蚧在广西的分布和为害现状,为了防控该入侵害虫,接着调查了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的发生情况,筛选出2种优势寄生蜂,并摸索了优势寄生蜂的室内小规模饲养方法。此外,他还从“寄主-害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植物的间接防御特点,从应急和生态调控方面,研究了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措施,为扶桑绵粉蚧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在此研究基础上,2015和2017年,他接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继续深入开展扶桑绵粉蚧的发育适合度及生理响应机制与扶桑绵粉蚧天敌挖掘利用研究。

广西入侵生物种类多、受害重,但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为深入掌握广西农业入侵生物动态分布、扩散路径与致害程度的本底数据,在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陈红松参与了“主要入侵生物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摸清广西入侵生物的家底,他和同事们一道走遍广西51个边贸口岸及互市点,足迹遍及广西14个地级市的86个县(区),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出差在外调查,行程3万余公里。通过科学布局和系统调查,详实掌握了农田、口岸生态系统入侵生物动态分布、致害程度、环境适应性、扩散风险等本底数据,以及重要入侵生物及其媒介与寄/宿主等的关键信息。采集到入侵微生物22种、无脊椎动物28种、植物121种共计171种外来入侵生物的本底数据,采集标本近1万号,收集各类入侵生物、为害状和生境等图片3万余张。这为广西农业入侵生物本底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入侵生物风险分析提供了依据,为入侵生物的持续治理及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而入侵实蝇(具条实蝇、南瓜实蝇、瓜实蝇)作为瓜类蔬菜的重要害虫,严重制约了广西瓜类蔬菜的健康持续发展。入侵实蝇迁移能力强,一旦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技术,将形成毁灭性灾害,一般可导致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可高达82.5%,是广西瓜类蔬菜的头等害虫。虽然对实蝇防治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控效果不理想且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针对瓜类蔬菜主要病虫害问题,中国农科院与广西农科院启动协同创新任务,设立专项“广西瓜类蔬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解决以入侵实蝇类害虫为主的瓜菜主要病虫害问题,推动广西瓜类蔬菜产业绿色健康发展。陈红松作为项目骨干,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工作,多次赴野外调查瓜实蝇为害情况、越冬场所,设立无人智能监测点对瓜实蝇实施远程实时精准监测,并根据虫害扩散暴发特点与灾变规律,研发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动瓜类蔬菜重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

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后迅速侵入我国26省(区、市)1518个县(区、市),玉米发生面积106.5万公顷,严重威胁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其中,广西2019年14个市100个县(区、市)发生草地贪夜蛾,在各作物上累计发生面积215万亩,玉米发生面积占98.6%。广西作为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重点是要控制当地的危害损失,减少迁出虫源数量,周年监测发生动态,全力扑杀境外迁入虫源,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减轻迁飞过渡区的防控压力。作为广西入侵生物防控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陈红松积极参与广西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和研究工作,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草地贪夜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申报工作,有幸成为该项目的骨干,为广西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减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红松在自己热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上,靠着信心与决心,一步步成长为广西农科院首届青年拔尖人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等3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入职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Environmental Entomology》《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1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主持完成的项目“重大入侵粉蚧类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获2020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工作负责、科研业绩突出,陈红松被聘为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外来物种及检疫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江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促进广西入侵生物学科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2020年初,植保所优化学科团队建设,新成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室,陈红松担任室主任,同时兼任生物入侵研究团队负责人。科研上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身份的转换,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的鞭策,他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入侵生物研究,为巩固防御战线提供科技支撑。

对于广西农业生物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陈红松说:“广西的农业生物安全需要我们,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广西农业生物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抵御“非法入侵”来势汹汹的草地贪夜蛾,陈红松和团队成员毫不松懈,誓与草地贪夜蛾战斗到底,确保广西农业生产安全。

 

陈红松在调查扶桑绵粉蚧发生情况

 

陈红松(中)在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情况 

院办公室  薛臣艺供稿/陈红松供图  杨景峰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